欢迎来到婺源绿茶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名茶 - 安徽名茶 - 名茶知识丨松萝茶

名茶知识丨松萝茶

来源:安徽名茶 / 时间: 2024-10-21
松萝茶松萝茶是历史名茶,属于没有经过发酵的绿茶。创于明初,产于黄山市休宁县松萝山,山上原多松萝,因此得名。松萝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短,土层深厚,自然肥力高。明末清初,松萝制法已传到大江南北,浙闽茶区,松萝茶产区扩大,产量增加,成为清初最早输往外洋的著名绿茶。仿松萝山松萝制法者,多借用松萝茶名。志书记载有:宣(城)、泾(县)、宁(国)、旌(德)、太(平)诸山产松萝;休之瑯源(山)松萝,歙之北源松萝,闽之武夷松萝、福安松萝、鄂之黄州松萝、赣之婺源松萝;还有六安州之松萝春,借名松萝,即今之炒青绿(毛)茶。清嘉道年间(1796-1850年),松萝茶精制,分离出珍眉、贡熙等花色,首创屯绿名茶。[1]品质特征9条索紧卷匀壮,色泽绿润,香气高爽,滋味浓厚,带有橄榄之香味,汤色绿明,叶底绿嫩。色绿、香高、味浓是松萝茶的显著特点。饮后令人神驰心怡,古人有“松萝香气盖龙井”之赞辞。松萝茶区别于其他名茶的显著特点是“三重”:色重、香重、味重。“明代袁宏道有“近日徽有送松萝茶者,味在龙井之上,天池之下”的记述。明代谢肇浙云:“今茶之上者,松萝也,虎丘也,罗岕也,龙井也,阳羡也,天池也。”清代江澄云《素壶便录》中亦云:“茶以松萝为胜,亦缘松萝山秀异之故。山在休宁之北,高百六十仞,峰峦攒簇,山半石壁且百仞,茶柯皆生土石交错之间,故清而不瘠,清则气香,不瘠则味腴。而制法复精,故胜若地处产也。”又云:“徽茶首推休宁之松萝,谓出诸茶之上,夫松萝妙矣。”清代吴嘉纪在《松萝茶歌》中有“松萝山中嫩叶荫,卷绿焙鲜处处同”之句,赞誉松萝茶品质。冲泡品饮喝过松萝茶的人都知道,初喝头几口稍有苦涩,但是,仔细品尝,甘甜醇和,这是茶叶中罕见的橄榄风味。那要如何冲泡松萝茶呢?茶具选择:我们一般选用玻璃杯冲泡松萝茶,在保证不会焖熟茶叶的同时,还能够欣赏到松萝茶在水中上下起伏的曼妙舞姿;温度:冲泡松萝茶的水温在80摄氏度左右,一般来说嫩度较高的茶叶冲泡温度就低一些;比较粗老的茶叶,冲泡温度就稍微高一些;茶水比:松萝茶的茶水比约为1/60~1/50,具体投放多少茶叶,还是要根据每个人的口味进行调整;冲泡次数:松萝茶一般冲泡三泡左右为好,三泡以后的茶汤无论从营养价值还是口感滋味上都要大打折扣。[2]功效作用5松萝茶内含有丰富的茶多酚、茶多糖、咖啡碱以及氨基酸等多种对人体有养生保健功效的物质,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古医书中多有记载,如《本经蓬源》云:“徽州松萝,专于化食。”具体有哪些功效呢?提神醒脑松萝茶含有丰富的咖啡碱,这是一种可以兴奋中枢神经的物质,对于大脑皮层的兴奋作用尤为明显。当血液中咖啡碱浓度在5~6mg/L时,会使人精神振奋、注意力集中,大脑思维活动清晰、感觉敏锐,记忆力增强,工作效率提高。而其中又含有一种叫做茶氨酸的物质,茶氨酸具有缓和咖啡碱兴奋中枢神经的功效。所以相对于喝咖啡来说,松萝茶对于神经的刺激并没有那么大。抗菌消炎咖啡碱本身就具有灭菌及病毒灭活功效,松萝茶中含有的咖啡碱对大肠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肺炎菌、流行性霍乱和痢疾原菌的发育,都有抑制功能,特别对牛痘、单纯性疱疹、脊髓灰质炎病毒、B1和 B2型柯萨克肠道系病毒以及11型埃柯病毒的活性都有抑制效果。2促进消化松萝茶含有的咖啡碱可以刺激胃液分泌,使胃液持续增加,促进食物的消化。所以说饮用松萝茶可以通过对人体肠胃的刺激作用提高胃液的分泌量,同时也能够刺激小肠分泌水分和钠,从而增进食欲,促进消化。延缓衰老松萝茶富含茶多酚,而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功效,可以有效的清除人体自由基,有相关研究表明茶多酚对人体内部有害过量的自由基清除功效远远高于其他物质。并且茶多酚还具有阻断脂质的过氧化反应、清除活性酶的作用,其抗衰老效果是维生素E的18倍。[3]储存保管1松萝茶属于绿茶,而绿茶的保质期一般比其他种类的茶叶要短。在室温环境下,松萝茶的保质期一般是一年左右,放在冰箱里的松萝茶保质期会稍微长一些,而如果将松萝茶存放在高温、高湿、还能照到阳光的地方,很短的时间内干茶的颜色、香气以及茶汤滋味都会发生变化,不再有松萝茶本来的香气与鲜爽滋味。存储松萝茶时其容器密封性能要好,且应该将其放在干燥、避免光线照射的环境中,避免茶叶受潮。一般以锡瓶、瓷坛、有色玻璃瓶为最佳;其次宜用铁罐、木盒、竹盒等,其中竹盒不宜在干燥的北方使用,而塑料袋、纸盒最次。8午后阳光正好,能饮一杯松萝否?参考资料:[1]《【茶香中国】松萝茶》, 乾亨德.[2]《松萝茶的泡法》, 茶知识大全.[3]《松萝茶的功效与作用》, 茶知识大全.来源丨「茶中经典」(微信ID:tea-classic)作者 | 木惜呦呦运营方:麒龙茶典编辑:小金

相关产品

在线客服
微信联系
客服
扫码加微信(手机同号)
电话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