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与松萝茶
来源:安徽名茶 /
时间: 2024-10-21
徐霞客(1587~16),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朝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处,探幽寻秘……作为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但从旅游的角度看,其对壮游山水的全身心投入,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他的旅游文学经典巨著,更是其所有成就中的高峰。“天下皆劳,而我独逸。”徐霞客遍觅山于天下,亦得逸于山中,积三十多年之力,单装徒步行十万余里,游记计六十余万字且不论因盗而失者,古今唯此一人而已。《徐霞客游记》是一则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写有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逝后由他人整理而成。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做出卓有价值的贡献;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详细记录所经地理环境的游记,也是世界上最早记述岩溶地貌并详细考证其成因的书籍! 被称为“千古奇书”的《徐霞客游记》,在60余万字的《游记》中,因徐霞客对茶情有独钟,故写了许许多多的茶事。据不完全统计,《徐霞客游记》中描写茶类、茶事等有70余处;尤其是在记述“客来敬茶”这一独特的茶俗礼节中,记述的类型有供茶、待茶、供茗、饮茶、啜茶、进茶、点茶、献茶、留茶等9种;至于“煮茶”,也竟然记了17次。另外,徐霞客在《游记》中还记载了寺庵观庙设茶、施茶8处;记述了以茶命名的茶埠、茶寺、茶亭、茶坞、茶房及茶庵等。可以说,徐霞客《游记》里的茶境、茶事,可以说是林林总总、不胜枚举。 茶,源于中国。茶自被发现起,就一直为人们所用,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因为茶文化的源头在中国,故艳丽的茶道之花也开在中国。但是,如果一部《游记》失去了茶,想来也是会黯然失色的;正是《徐霞客游记》中有了茶,以致这部千古奇书就鲜活透亮,光彩夺目。有人说,徐霞客乃茶样的人物,他的寻山访水遍饮天下之茶,更是甚于“茶圣”陆羽;然茶者隐而酒者侠,殊不知,徐霞客遇山崖则猿猱上下,遇溶洞则涉水探奇,虽儒者之身实侠者之心,故时常醉酒而非茶;以致他在《游记》中有一段令爱茶人苦笑之事;丽江首刹解脱林主僧纯一,赠送给徐霞客古瓷杯、薄铜鼎烹瀹之具及芽茶等,然仅仅四天之后,徐霞客就将所馈瓯一、鼎一酬谢了赊酒人;虽可见徐霞客实为性情中人,然此举却不免令茶人有些惋惜……尽管如此,徐霞客遍行中国名山胜水,亦不乏对茶之记录与叙述,使后人可从中窥见明末以前茶之境况一二,也依稀可见,茶实为徐霞客之旅途生活不可或缺之物……徐霞客行走之处,大多也是历史上名茶产处,如安徽黄山、齐云山、福建武夷山、江西庐山和浙江雁荡山等等;故徐霞客所记录的茶之产出有多处,茶之特点及轶事亦有许多,尤其是对松萝茶的回忆,值得今人关注和重视!徐霞客对茶是有研究的,也可谓是一位行家。崇祯十年(1637),他在《粤西游日记三》中写饮茶于映霞庵时:“滕君一见倾盖,即为留酌。其酒颇佳,略似京口,其茶则松萝之下者,皆此中所无也。”徐霞客在这里提到了松萝茶!松萝茶产于安徽休宁的松萝山,创制于明朝初期,因其品质独特和药用价值而闻名全国,为中国较早的名茶之一。 徐霞客在广西映霞庵饮茶,然他却忆起了松萝茶的好处来,他感叹庵中饮的茶在松萝之下……想来,徐霞客两次登齐云山期间,应该是品尝了松萝茶并领略了松萝茶色、香、味俱重的滋味;尽管他在《游白岳日记》及《游黄山记》中,都没有品茶的记述,然在盛产茶叶的黄山白岳地区,四次来到这里的他不可能不品尝当地的名茶,更何况他也是爱茶之人。否则,徐霞客何以说映霞庵这个地方的茶没有松萝茶好呢?!那么,松萝茶好在哪呢?据《休宁志》记载:“山僧偶得制法,托松萝之名,大噪一时,茶因涌贵”。松萝茶是中国炒青、烘青绿茶的杰出代表,“松萝法”(松萝茶采制工艺)对后世的茶叶加工工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谓是开后世中国各种名优绿茶的先河。茶叶专家说,不要小瞧“松萝茶法”由蒸青技术到炒青技术的转变,它实实在在的是茶叶上的一次变革或革命。因为炒制出来的松萝茶,使茶叶更多地保留了原来的色、香、味、形;同时,制茶技术提高了,茶叶产量也随之增加;尤其是松萝茶逐渐形成的优良品质以及它较耐贮存的特点,使它经由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东南亚及欧洲各地;更使它在明清时期一直畅销不衰,成为大量向海外出口的茶种…… 徐霞客还在《滇游日记》中,记录了崇祯十二年(1639)游感通寺的见闻,“乔松修竹,间以茶树。树皆高三四丈,绝与桂相似,时方采摘,无不架梯升树者。茶味颇佳,炒而复曝,不免黝黑”。在这篇《日记》中,徐霞客不但记录了茶叶名称,还记录了感通茶的生存环境、采摘方法和制作方法等;尤其是在叙述太华茶时,徐霞客又一次说到了松萝茶;他说“其雷声初动者,色香不下松萝,但操之不匀细耳。点苍感通寺之产过之”。从《游记》记载来分析:感通茶是乔木大树茶,从“炒而复曝,不免黝黑”的记录来看,“感通茶”也应是一种用锅炒杀青的晒青茶,而这种制茶法应是当时云南茶的通用制法。明人冯时可的《滇行记略》也有类似的记载,冯时可在云南饮用“感通茶”后,也是十分感慨地说:“感通寺茶,不下天池伏龙,特此中人不善焙制尔。徽州松萝茶,旧亦无闻,偶虎丘有一僧住松萝庵,如虎丘法焙制,遂见嗜于天下。恨此泉不逢陆鸿渐,此茶不逢虎丘僧也。”冯时可也是一位爱茶之人,于茶亦是颇有研究;他的“感通寺茶”与“松萝庵茶”之比较,也映证了徐霞客关于“松萝茶”好处多多的说法……松萝茶面世后从明代中、晚期一直流行到了清代,依然是美誉连连,风头正劲;以致松萝茶“因贾人之利市,名传遐迩,好事者不惜车马之劳争相购藏……”明代谢肇淛在《五杂组》中有“余尝过松萝,……松萝茶制者,每叶皆剪去其尖蒂,但留中段,故茶皆一色,而功力烦矣,宜其价之高也”。明人黄龙德在《茶说》中指出:“真松萝出自僧大方所制,烹之色若绿筠,香若兰蕙,味若甘露……”他还说“欲得松萝真味”,需在饮法上下工夫,否则就“不能独全其天”;黄龙德在《茶说》还特别言明:“即有瓮中百斛金陵春,当不易吾炉头七碗松萝茗”。 徐霞客于松萝茶不仅是好感,同时也甚是喜欢,更重要的是有缘分……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曾记述了三次去上海佘山探幽访友并品尝松萝茶的经历。明崇祯元年(1628)的暮春初夏,是年42岁的徐霞客第一次来佘山探幽访友,他与隐居于东佘山的陈继儒一起造访隐居于西佘山的施绍莘……陈继儒是明代散曲家,文学家、书画家,他工诗善文,书法苏、米,擅墨梅、山水,画梅多册页小幅,自然随意,意态萧疏。有《陈眉公全集》、《小窗幽记》等传世。施绍莘是明代词人、散曲家,他有俊才,怀大志,兴趣广泛,一生所作以散曲及词著名,有《花影集》传世。2 2 2 徐霞客到佘山访问陈继儒,是因为陈继儒文章卓着,名动朝野。早在天启四年(1624),徐霞客经人介绍就与陈继儒谋面并成为好友,当时,徐霞客请求陈继儒为其母作寿文,陈继儒欣然命笔,之后两人遂成至交。陈继儒对徐霞客印象颇深:他笔下的徐霞客是“墨颧刀齿,长六尺,望之如枯道人,且多胆骨……”4年后,徐霞客登上东佘山的陈继儒居所顽仙庐,两人极为亲热;宾主寒暄后,便一起来到西佘山拜见施绍莘。是时,施绍莘在西佘山辟有三影斋、春雨堂、罨黛楼、秋水庵、聊复轩、西清明寮等崇阁高堂,掩映与青松翠竹之中的别业精舍可谓轩丽室雅,一派兴旺景象。置身山水掩映,花木扶疏的美好环境,徐霞客捻着髭须,大为赞赏说:“佘山胜景,养心怡神!”施绍莘是投其所好,他也是用松萝茶款待徐霞客,而在品茗之间,徐霞客则是盛赞松萝茶的醇厚甘美。茶过三巡,施绍莘即命厨子杀鸡为黍,以家常五品招待陈继儒和徐霞客;酒逢知己,宾主开怀畅饮,猜拳喝令,好不痛快,直至夕阳西沉,尽兴而归。明代“佘山”产茶,其茶叶生产技术、品质都与松萝茶有密切的关系;而陈继儒和施绍莘,也与徐霞客一样,喜欢松萝茶并首肯松萝茶的翡翠之色、兰蕊之香、甘醇之味、神奇之效……陈继儒更是在《农园六书》中记载:“松萝宜藏锡瓶内新旧杂和烹之;味更鲜香。”松萝茶“经日”后仍能够保持初制时的色香味,已经是不可思议了;更神奇的是新旧茶一起烹,昧更鲜香,这只能说明松萝茶品质独特了。而施绍莘也是“且喜黄梅过也,建兰松箩岕茶香。东斋晚,一壶村酒,新月上松窗。”如是,他亦是茶香酒醇,甚是欢喜! 确切说来,徐霞客并非浪漫主义旅行家,因为其旅途并不是一些人所想象的闲情雅致、悠游自得,而是充满了艰难险阻风雨凄凄;徐霞客是抱着与山水缔结死生之盟的决绝之心,而非是享乐之心态;其对地理风物、江河岩溶的记录,都有着地理学家姿态的严谨;所以,其行走几乎是日夜兼程常置饥渴与疾病于不顾;然游记中记录的多处饮茶之景,事茶之境……明代陆树声在《茶寮记》中,将饮茶之理想环境概括为“凉台静室,明窗曲几,僧寮道院,松风竹月,晏坐行吟,清谈把卷”;然对于徐霞客来说,这些乃是常遇之景,却是自在心中,多是歆服(欣喜悦服)、歆快(喜悦)……因为有了茶,就没有了独自一人的孤单寂寞,反而是多了一份自在和欣喜之意;有了茶,从苦涩到芬芳,从香浓到淡然,他会慢慢品出茶的滋味,甚至是不可言说的韵味;那些来来往往的功名利禄,那些沉沉浮浮的荣辱炎凉,那些坎坎坷坷的人生旅途,都如同那一杯茶一样,茶香飘来,茶香又散……恍然间,几百年过去了,古道边的茶寺、茶亭已几近废墟;山中已没了留客的寺、寺中也少了喝茶的僧;幸好有徐霞客的文字,它不仅飘荡着明时的茶香,为我们展现着那个时代山水大地上的茶俗、茶事和佳茗……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