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白茶的传说
白茶为第一。
北宋的白茶是什么茶呢?当然不是现在我们理解的,按照茶叶制作工艺来区分的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贡这类白茶。当时的白茶成品是经过蒸压制成的团茶,用茶模压制成圆形、菱形、梅花等等。有人说是白叶茶,安吉人说是安吉白茶。实际上,白茶就是政和大白茶树芽叶制作的茶。
负责进贡茶叶的是福建转运使,他们常常四处打听,搜罗斗茶中胜出的茶品进献给皇帝,朝野上下斗茶之盛行一时。到了宋徽宗当皇帝的时候,茶叶生产和文化都达到鼎盛。因为皇帝好茶,各茶焙的制作工艺、茶叶品质、包装(那个时候用竹筐)一个赛过一个,一年胜过一年。
话说徽宗皇帝喜欢喝野生白茶制作的茶,那茶没有取名,因为茶叶上覆盖着一层白茸叫白茶,制出来的茶品也就叫白茶。野白茶很少,关隶县一些人家的茶园倒长着几棵,每年制出的茶也都送往北苑。原料品质好,但制作工艺总被福建转运史们挑剔来挑剔去,认为没有做到最好。公元1115年(宋徽宗政和五年)春天,关隶县茶焙又一次采下白茶嫩芽制造了一款极品——白毫银针,茶一出焙就在斗茶中取胜。由于以往的印象,送到北苑的时候被冷落在一边。
那么这一款茶后来又怎么进的内廷?传说与蔡京有关。
历史上当过福建转运史的人大多是茶家,比如:蔡襄、贾青、郑可简、丁谓。其中蔡襄还是书法家,他的书法和茶学影响了他的堂弟蔡京。蔡京与徽宗皇帝十分投合,两人都是书法高手,宋代书法推重“苏黄米蔡”四人,蔡便是蔡京。对于茶,蔡京不仅善于品饮,而且是茶叶经济专家。他先后对茶叶营销和税收进行了三次改革,第三次改革在政和年间,被称为“政和茶法”。“政和茶法”一实行果然很有成效,不仅促进了生产,而且增加了茶叶税收,皇帝非常高兴。把各地进贡上来的好茶分赐给众臣,或召集群臣共饮是徽宗皇帝的习惯,蔡京是陪同品茶最好的人选。蔡京老家在福建莆田仙游,对于自己家乡福建好茶再熟悉不过。
这一年,政和县有个姓陈的杨源人在宫里当太监多年,被恩准回乡省亲。政和五年春天,陈太监回到京师,捎了几饼在当斗茶中取胜的茶送给福建老乡、当朝太师蔡京。这位行家一看,此茶正是当今皇上曾经称道过的白茶,而且这几饼工艺精美绝伦,实在令人爱不释手。蔡京看茶饼的成色知道是新銙,又见其中一饼莹润可爱,隐约有幽香,断定是绝品。于是,把饼装入袖中,兴匆匆往内廷而去。好茶要有知音,才能得茶趣,爱茶的人都知道这一点。虽然老蔡这个家伙贯于逢迎拍马屁,本来早就被徽宗罢官“靠边站”了,后来投了皇上的爱好,送了好书画才得以复职的。但是在好茶上,蔡京的确是有眼光的高雅之人。在政和年五年这个春风和煦的下午,白茶的香气与醇厚悠悠然沁入肺腑,蔡京看到“老板”脸上露出了难以言传的喜悦。那是一个美妙的瞬间,“好茶……”天子似言非言,语调飘浮起来。既然是这样,蔡京就打算顺便做一做好事,给关隶县讨个赏赐。
“献茶的如今还住在驿馆里,人家可想着官家有没有赏赐呢。”蔡京故意这么说。
“哪里来的?”
“关隶县,福建路,如今在建州府治下。那茶与官家称道的壑源茶最近,正在官家的北苑地界上。”
“哦,那朕怎么没有听说过?”
“那方面来的茶,叫法都有规矩,或称建州茶,或称建溪官茶,所以官家并不知晓。”
“既是茶做得好,又是爱卿的老家,那么就依爱卿所订的‘政和茶法’,赐名‘政和’吧。”
赐名的事像一阵春风飞快地吹到了当地,关隶县官兵、百姓山呼“万岁”,口头、书信人人改称“政和”。此时的天子却开始后悔了,他的年号改来改去,没有一个比得上“政和”。政通人和啊,哪朝哪代的皇帝不想如此?但是九五之尊,金口玉言,赐就是赐,也不好收回来。过了四年,徽宗皇帝终于依依不舍地改年号为“宣和”。政和县这个因茶而得来的县名一直沿用至今。
话说徽宗皇帝执政的开始,国家还是兴盛的。可是随着他慢慢怠惰,也就真的失掉了政和通人和,金人南侵,国势衰弱,最终亡国。宣和七年(1125年),也就是赐县名十年后,徽宗不得不把皇位让给儿子。靖康二年(1127年),徽宗与儿子钦宗一起当了金人的俘虏。绍兴六年(1135年),也就是赐县名后二十年,徽宗在囚禁中死去。那个蔡京,早在靖康元年(1126年)在被贬岭南的路上饿死在湖南长沙了。蔡京干过的坏事,可谓罪大恶极,他把一个本来清明、勤勉的皇帝硬硬生生带坏成一个贪图享乐,奢靡淫逸的昏君。但是对政和县,蔡京还是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的。
“赐县名”这件事对于政和实在是值得欢庆的事。关隶,望文生义可以解释为关押奴隶,或者苦役犯的地方,所谓“氓隶之人”。一旦改成“政和”就是天地悬殊,万象生辉了。政和因为茶,成了因茶得名的天下第一县,从此政通人和!
银针姑娘的传说
银针是白茶的一种,产于闽浙交界、云雾缭绕的山区政和县,是享有国际声誉的名茶。创制银针茶的“银针姑娘”是政和人的茶神。政和民间至今流传着关于银针茶来历的动人传说。
在很早以前,政和县一带还是一个十分荒凉偏僻的地方,七山八坳,散散乱乱地住了些农户人家。那里山高皇帝远,只要风调雨顾,山里人辛勤耕织,虽然粗茶淡饭,但日子过得也还平静自在。
可是有一年春天,这里却大旱。从春到秋,没下一滴雨,到了秋天又吹起火烧风。这一旱,整整旱了一年。河水干涸,禾苗枯萎,不要说收成,就连吃的水也难找到,再加上瘟疫四起,死人无数。看到这悲惨的情景,老辈人都难过地说:“老天爷要收七山八坳的人了,赶快逃个活命去吧。”就这样,逃的逃,死的死,留下的人也多是病魔缠身。七山八坳连一声鸡啼也听不到了,人们都盼望着哪一天有“福星”降临,替苦难的人们消灾解难。
就在这时候,人们纷纷传说,在东方的洞宫山有一口龙井,龙井旁长着几株仙草,只要采到仙草,揉出草汁,不但能治百病,而且将草汁滴进田里田水满,滴到河里河水流。要救七山八坳的人,除非采回仙草来!于是,有些勇敢的小伙子打起背囊,带上干粮,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去寻找那仙草。可是,只见有人去,不见有人回。山民们本来满怀希望等着仙草救命,这时心也都沉了下去。
在铁山仑有一户人家,父母早亡,只有兄妹三人,靠耕田打猎为生。大哥志刚,是个烈性汉子,一斧头能砍断碗口粗的榛子树,浑身有使不完得劲儿;二哥志诚,虽然文文静静,却射得一手好弓箭;三妹志玉,既学到了大哥的刀剑武艺,又学到了二哥的射箭本领,是个出众的姑娘。这一天志刚拿出那把祖传的鸳鸯宝剑,对弟妹们说:“为救苦难的乡亲,我无论如何要找到洞宫仙草。你们在家里守着这把剑,每天拔出鞘来看两次,如果发现它生了锈,就是我不在人世了,那时你们就接替我去找仙草。”说完,就操起一把斧头,直奔洞宫山去了。
志刚一路上跋山涉水,终于走到洞宫山下。他紧了紧草鞋带,正要往山上爬,忽然路旁一位白发银须的老爷爷喊住了他:“勇敢的小伙子,你可是要去山上采仙草?”“是的,老爷爷。再采不到仙草,乡亲们就活不下去了。”志刚回答说。老爷爷指点着云雾弥漫的山顶说:“小伙子,你看,仙草就长在那上面。你上山千万记住,只能向前,切不可回头看,一回头你就采不到仙草了。”志刚听了点点头,正要谢谢老爷爷的指点,一转身老人不见了。志刚一口气爬上了半山腰,只见满山都是一人多高的乱石,阴森恐怖,每走一步,身后就传来奇奇怪怪的声音。起初,他记住上山时老爷爷的话,只是向前走。可是,当他快走出乱石的时候,忽听身后传来一声炸雷般的喊声:“大胆的志刚,还敢往上闯!”志刚一楞,以为有人拦挡,顿时忘了老爷爷的话,回转身来向后一看,没想到这一回头,他立刻就变成了一块新的大石头。
志城兄妹自从哥哥走后,天天拿出宝剑看两次。这一天,忽然看见鸳鸯宝剑失去了光泽,生了锈。不禁大惊失色,知道大哥已不在人世了,他们忍住悲伤,决定接替大哥去寻找仙草。第二天,志诚拿出一支铁簇箭交给妹妹志玉说:“我去洞宫山寻找仙草,你如果发现这箭头生锈了,那么寻找仙草的事,就得由你接替着去做了。”说完,志诚挎起弓箭走了。
志诚也一路跋山涉水,终于走到了洞宫山下。他喘喘气,连草鞋带也没紧一紧就往山上爬。这时,一位白发银须的老爷爷拦住了他:“勇敢的小伙子,你可是要去山上采仙草?”老人问。“是的,我大哥为救苦难的乡亲们,上山去采仙草,可再也没有回来,这回我无论如何也要把仙草来回来。”志诚恭恭敬敬地回答说。老爷爷又指着云雾弥漫的山顶说:“小伙子,你看,仙草就长在那上面。你得记住,只能向前,切不可回头,一回头,你就采不到仙草了。”老爷爷说完就不见了。志诚爬呀爬,爬到了半山腰,只见满山乱石,寒气袭人,越往上走就越觉得阴森可怕。他壮了壮胆,还是继续往上爬。这时候,他忽然听到背后传来各种怒骂声,但他记着白发老爷爷的吩咐,任凭身后骂声四起,就是没回头。眼看就要爬过乱石岗了,突然,他听到大哥志刚那洪钟般的声音从背后传来:“志诚弟,志诚弟,快来救我!快来救我!”志诚这时再也忍不住了,急忙回头来看。就这一回头,他也立刻变成了一块大石头,牢牢地伫立在那乱石岗上。
正在家里盼望二哥早日回家来的三妹志玉,忽见二哥留下的箭头上锈迹斑斑,知道二哥也遇了难,禁不住泪流满面。但她是个意志坚强的姑娘,想到两个哥哥的嘱咐,如今采仙草救乡亲的重担落在自己肩上了,就忍住了悲伤,决心接替两位哥哥去采仙草。第二天,志玉佩剑挎弓,拜别众乡亲,直奔洞宫山而去。
志玉一路上跋山涉水,更是历尽了艰辛,才走到洞宫山下。她心里只想快些采回仙草去救乡亲们,所以连气也没歇一口就要朝山上爬。这时,忽见一位白发银须的老爷爷,正坐在路旁生火烤糍粑,于是,她便走过去恭恭敬敬地问道:“老爷爷,请问这条路可以通到山顶吗?”老人像没听见一样,连看也不看她一眼,只顾烤他的糍粑。志玉见老人不理,她并不见怪,便坐下来一边帮老人生火,一边又恭恭敬敬地问道:“请问老爷爷,这山顶上可有一口龙井?”老人这才抬起头来看了她一眼,问道:“小姑娘,你可是想上山去采仙草?”“是的,为救七山八坳的乡亲们,我就是拼死,也要把仙草采回来!”姑娘回答说。“好姑娘!”老人听了很高兴,指着山顶对志玉说,“你看,那云雾遮挡的地方就是龙井,三株仙草就长在龙井边。但是你得记住,上山时无论听到什么喊声,千万不能回头。”“谢谢老爷爷,我记住了。”“还有,”老人拉住就要上山的姑娘,又嘱咐道,“那龙井边,有一条小黑龙,日夜守着仙草。你到山顶后,先要用箭射瞎黑龙的两只眼睛,再去采下仙草的叶芽,然后用龙井的水浇仙草,仙草马上就会开花结籽。你把种子带回家去,撒在山坡上,它就长出来了。用它那尖尖的芽来熬汤,喝了能治百病;把它的汁滴到田里田水满,滴到河里河水流,再也不怕老天不下雨了。姑娘谢过老人正要上山,老人又嘱咐说:“记住,下山时别忘了用仙草汁在乱石岗的每一块大石头上滴上一滴。”老人说着,随手拿起一块烤糍粑塞给姑娘,“把这个带上,它会对你有用的。”姑娘接过糍粑,弯腰向老人深深一拜。当她直起身来时,白发老人已经不见了。
姑娘爬上乱石岗,只听见身后不断传来各种怒骂声,但她没有理会。继续向上爬去。接着,身后又传来阵阵凄惨的啼哭声,姑娘觉得有点毛骨悚然了,但她还是没有回头,依旧壮着胆子向上爬。当她快爬过乱石岗时,突然听到大哥志刚在背后拼命叫她。姑娘的心动了,脚步慢了,但她定了定神,还是往上爬去。就在这时,姑娘又听到二哥志诚在背后连声喊她。这一下姑娘的心更乱了,脚步停下来了。但她牢牢记住上山时白发爷爷的嘱咐,想着七山八坳的苦难乡亲正盼着她采回仙草,所以她终于没有回头,连忙用手捂住怦怦乱跳的心。这时,她的手触到怀中一团软绵绵的东西。“糍粑!”姑娘忽然有了主意,赶忙从怀中掏出白发爷爷送她的那团糍粑,撕下一小块来,搓成两个团团,塞进两只耳朵里。这一下子真灵呀!什么声音也听不到了,于是姑娘振作了一下精神,爬过了乱石岗,直向山顶那云雾弥漫的地方走去。爬上山顶,果然看见一条小黑龙张牙舞爪向她扑来。她急忙挽弓搭箭,左右开弓,连发两箭,黑龙被射瞎了双眼,顿时化作一团黑气,向西天飘去了。姑娘提剑直奔龙井边,遵照白发爷爷的嘱咐,迅速采下仙草的叶芽,然后捧起龙井水浇到仙草上,那仙草果然顷刻间开花、结籽。姑娘采下种子装好,又采了些叶芽,便下山了。在乱石岗上,她又按白发爷爷的交代,抓出一把仙草来揉出草汁,在每一块大石头上滴一滴。就在这时,奇迹发生了,草汁滴到石头上,石头马上变成人,其中的两个人就是她的大哥和二哥。原来这些人都是上山采仙草遇难的小伙子。
志玉兄妹和伙伴们回到村里,便连夜分头把采回的仙草种籽撒在山坡上。第二天早晨,大家起来一看,漫山遍野长起了半人多高的仙草。大家立刻带露摘下草芽来,有的拿去熬汤给病人喝,果然一喝病除;有的拿去揉汁往田里滴,果然一滴田水满。七山八坳的人终于得救了,农田又种上了庄稼,那仙草年复一年越长越多了。
山里人心地善良,他们想,七山八坳之外的穷苦人,也难免会遇上个灾难、病痛,便每年都把那仙草芽采来晾干,分送给邻乡的穷苦兄弟。这样一来,仙草芽的名声就到处传开了。又因为这晾干的草芽,满身带着白茸茸的毫毛,一根根像银针一样,人们就称它为“银针”,据说这就是今天“白毫银针”名茶的来历。人们感念志玉姑娘历尽艰辛,为大家采来银针仙草,救活了七山八坳的穷乡亲,所以都亲昵地称她“银针姑娘”。
茶乡订婚“插茶”的故事
民间有一种说法是“一家女儿不吃两家茶”,说的是一个女儿不许两家的意思。在这句民谚中,吃茶成了订婚的象征。而清代文学巨著《红楼梦》的第二十五回写道,王熙凤送给林黛玉暹罗茶时,开玩笑着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小说中的描写,也反映了茶在婚恋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白茶之乡”——政和,茶香飘千载,浸润着人们的生活。政和人甚至将男女青年订婚仪式称为“插茶”。这个称谓反映了茶礼茶俗已深入茶乡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更蕴含着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
相传政和古时候有个名叫茗香的姑娘,她面容姣好,眉目清新得像雨水洗过的新茶;她脚步轻盈,活泼机灵得像是茶山上的小山麂;她歌喉婉转,歌声甜润得像红茶的绵柔回甘。最特别的是她常年在茶山上种茶,在茶坊里制茶,又生性嗜好饮茶,浑身上下时刻散发着茶味清香,香气清新持久,常常是脚步还没到,茶香袭人来,只要是闻到那股淡淡的茶香,人们就知道是茗香姑娘来了。
有一年天时不正,本该春雨绵绵的日子却旱得一滴水也不见落下,茶农都很焦急。传说政和县有一位名叫“银针姑娘”的美丽女茶神,守护着连绵的茶山,庇佑茶农们风调雨顺,茶树青青,而这位善良的茶神最爱听的是茶灯戏,所以人们常常在茶山唱茶灯戏给她听,请她保佑茶山有好收成。茶灯戏常常是一个生角和一个旦角对舞说唱,用优美的身段和动作,诉说男女爱情悲欢离合。它在政和县东平镇一带流传了几百年,当地的茶农们,特别是男女青年都爱唱。二月里,红茗香姑娘和女伴们一起结伴上茶山唱茶灯戏,清歌敬茶神,祈盼年景丰。
“春呀春芽芽嘞,春风春雨采新茶。绿的是清明茶,红的是工夫茶,又长又白银针茶……”姑娘们的歌声在茶山上飘扬,突然对山上传来浑厚响亮的对歌声:“绿的是清明茶,红的是工夫茶,又长又白银针茶。叫声我的妹呀,我的妹嘞,卖了新茶备嫁妆……”茗香姑娘偷眼一看,对面山上是邻村的后生青岩。他壮实魁伟,双肩宽厚得像是能扛起一座小山,他歌声热烈,能把寒冬的积雪融化。也许是因为他的眼睛比茶叶上的露珠还亮,也许是因为他的比茶山的清风还温和,茗香姑娘被深深地吸引了,她大胆地朝着翻山越岭走过来的青岩唱起了《十二月采茶歌》:“正月里采茶是新年,绣鞋踏在青苔上……”,青岩热烈地回应:“二月里采茶龙抬头,阿妹南楼抛绣球” ……他们从正月唱到了腊月,歌声越唱越唱,情意越唱越长,就这样一对善良勤劳的青年相恋了。他们常常结伴上山松土锄草,双双采茶炒茶,因为爱情的滋润,茗香姑娘身上的茶香更浓了。
有一天,他们俩一起上茶山劳作,城里的恶霸高员外领着一帮家奴,带着一批金银珠宝赶到了茶山上。原来高员外看上了天生香气迷人的茗香姑娘,想要娶她做第五房的姨太太。他满心以为只要稍稍炫耀一下自己的财富,一个乡下穷苦茶农人家的姑娘一定会乖乖地跟他去享受荣华富贵,没想到他的求婚被茗香姑娘一口就回绝了。他一气之下就命令手下的狗奴才动手烧了茶山,锄倒茶树,想要断了茶农们的活路。
为了保住茶山,茗香姑娘悲愤地对高员外说:“别动乡亲们的茶山茶树。想要我嫁,我要先摆茶敬乡邻。”高员外满口答应“可以可以!”茗香又说:“我要宝钗插发髻!”高员外连连点头“没问题没问题,只要你肯定嫁,我一定打一支珍珠玛瑙镶金玉的宝钗送给你。”红茗香姑娘说:“那好,等到了我摆茶敬乡亲的那天,我当着大家伙儿的面戴上了哪只钗我就进哪家的门做哪家的人。”高员外满心欢喜地赶回家去叫能工巧匠打造镶金嵌玉的贵重钗子。
到了清明节前夕,茗香姑娘精心制作好了明前茶,她把左邻右舍,街坊乡党都请到了自家的大厅堂上,摆上了茶壶、茶杯、茶洗、茶垫,又用红泥小火炉生起了火,烧得一钵清水直冒蟹眼泡了,这才冲茶、刮沫、淋罐、烫杯、洒茶,为乡亲们敬上一盏盏色醇香浓的工夫红茶,这一切,她做得不慌不忙,高员外也带着一帮恶仆挤在厅堂里,盯着她左看右看,看得口水直流,心花怒放。等到乡亲们都品到了新制的明前红茶,茗香分别给高员外和青岩倒上了香茶。高员外得意洋洋地送上一支镶着七颗宝石的金钗,青岩送上的,却是一支不起眼的木钗,这木钗乡亲们一看就都知道是用茶树枝做成的。
高员外以为自己送的宝钗十分贵重,一定能打动姑娘的芳心,就等着茗香姑娘把宝钗插上秀发,好迎娶她进门。没想到茗香姑娘看也不看宝钗一眼,落落大方地接过青岩手中的木钗当众插在头上,大声说:“我要嫁就嫁有情郎,黑心恶霸你休想!”乡亲们都为茗香姑娘喝采,大声嘲笑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高员外。高员外气急败坏地命令手下动手抢人,烧茶山,锄茶树。一时之间闹得沸沸扬扬,场面十分混乱。
大家正在为茗香姑娘着急,为自家的茶山茶树担心,突然天空中传来一阵飘缈的茶歌声“春呀春芽芽嘞,春风春雨采新茶。绿的是清明茶,红的是工夫茶,又长又白银针茶……”满山茶树上的新芽一枚一枚腾空飞来,像钢针一样刺穿了狗腿子的手掌,刺瞎了高员外的狗眼,刺得他连哭带喊地带着恶奴跑回了家,再也不敢来茶乡聒噪了。
在乡亲们的欢笑声中,青岩和茗香手牵手幸福地站在一起向大家宣布:感谢茶神银针姑娘做媒结成好姻缘,今天就是我们订亲的好日子。在大家的祝福声中,期盼已久的春雨也来凑趣,浠浠沥沥地下了起来。
从那以后,政和茶乡的人们都把订婚称为“插茶”,在订婚宴上,新娘子都要为宾客敬茶,这样的习俗一直传到了今天。政和
大白茶树老茶树传说四则
政和茶农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掌握了一套丰富的栽培和管理经验以及精湛的制茶技艺。以政和大白茶为原料的政和白茶、政和工夫产在海内外享有极高声誉。先后被确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福建省著名商标,政和工夫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政和县还被中国林业经济协会批准为“中国白茶”之乡。专家们经过考证,确定政和大白的母树在铁山村。政和利用和种植茶树历史悠久,所以各地都有老茶树,以及关于茶树的美丽传说。
风水大白
政和最早发现大白茶树母树的传说,是在咸丰年间(1851~1861年)。当时铁山村有一位风水先生,走遍山中勘探风水宝地。有一天,他在黄畲山发现一丛奇树,摘数叶回家尝试,味道和茶叶相同,就压条繁殖,长大后嫩芽肥大,制成茶叶,味道很香。由于生长迅速,人们争相传植,大白茶由此繁殖起来。
春生大白
清光绪五年(1879年)是发现大白茶树的另外一种说法,当前业界普遍认可。铁山村农民魏春生院中有一棵野生的树,起初没有引起注意。后来,墙塌压倒这棵树,于是形成自然压条繁殖,衍生新树数株,很像茶树,遂移植铁山高仑山头。铁山茶园种植的大白茶至今仍然品质特优。
摇钱大白
咸丰年间发现大白茶树在民间还有一个神话传说。铁山村古称金山村,山中蕴藏金银的消息,传至京城,贪婪的皇帝派来御林军,把金银矿宝全部运走,皇帝得意之余,提笔在金山字旁,写了一个“失”字,金失为铁,从此金山变成铁山,老百姓生活十分困难,陷入极端困境之中。有一天,一位仙翁化缘,指点村民说“高仑山上长有摇钱树,可保佑你们脱离困境,发家致富”。村民在高仑山上果然找到了叶大芽肥的大茶树,于是竞相移栽繁殖,大白茶越种越多,乡村又兴旺起来。
茶产业是政和的主导产业,政和大白是最重要的原料,所以政和大白从古至今都是政和的摇钱树。在《银针姑娘》传说中,寻找神树(茶树),拯救政和人的猎户三兄妹也就住在高仑山,这个传说由来更早,也许更早的时候,政和人已经在种植和利用政和大白了。
锦屏茶栲
锦屏村也有一棵老茶树,当地人叫它“茶栲”。据说这棵树是现存最古老的茶树,有400多年历史,是明朝万历年间栽种的。这棵茶树生长在锦屏仙岩下,树高3米,树干直径12公分,枝繁叶茂,每年可采茶青8公斤。锦屏人懂茶、用茶在明代,一说是神仙指点,一说是由于银矿的开采,多有商贾往来,这才有外地人发现了茶树,把制茶的方法传给锦屏人。政和工夫小红与大红的创制都发生在锦屏,这个山清水碧的古茶村的古迹犹存,茶事仍然繁荣。特别是茶季的夜晚,锦屏村茶市非常热闹。月光与流水,与村中明亮的路灯交相辉映。看着夜幕中的茶贩和茶农穿梭来往,令人坠入一场远古的梦中,梦里满是茶香。
畲乡茶树
东平后布村是畲族村。传说村里的茶树为畲族人雷国进当年所种植,至今还留存在古木参天、古藤缠绕的村后山间。那一片老枞,高大的老茶树根连着根、枝拥着枝、叶托着叶,树干有碗口那么粗。畲族人自古爱茶、护茶,山歌里有茶,“叫我唱歌我害怕,一没酒来二没茶;等买酒来等泡茶,唱了一夜到天亮。”谚语里有茶,“春茶留一芽,夏茶摘一把。”“种茶又种桐,九世都不穷。”“种茶不管,打破饭碗。”摘茶歌里还这样唱道:“三月谷雨清明晴,山间茶叶片片青。娘那背仔郎担种,娘那采茶郎种田。”如果你到后布村,喝擂茶、听茶歌,会为那里的民俗风情所吸引,为古茶树的风姿而陶醉。
白茶”商标标志应用视觉同构的设计,将政和县的县名“政和”拼音“ZH”融会贯通在一起,利用一片茶叶(政和大白茶的代表),这片茶叶代表的造型将其联系在一起,体现政和白茶维系政和传统,下半部分,突出“政和白茶”四个字,富含政和县是全国最大白茶生产的出口基地,也体现了政和山山水水与茶结下不解之缘的视觉特点,标志相互镜像的两个造型,相互演变生生不息互为联系,体现政和白茶源远流长的文化特点和延续,一片茶叶品雅貌清素味鲜甜毫香幽然,作为视觉的中心具有很好的形态认知性,具有商标的显著性,易于推广。
项目
内容
地理标志产品名称
政和白茶
保护范围
福建省政和县所辖行政区域
批准文号
国家质检总局公告2007年第55号
批准时间
2007年3月20日
白茶
政和白茶集体商标
来源:福建省商标协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