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婺源绿茶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名茶 - 江西名茶 - 解码麻姑山

解码麻姑山

来源:江西名茶 / 时间: 2024-12-31



道家有“洞天福地”之说,专指仙人居处游憩之所。锦绣中华坐拥九州四海,名山胜境多得不计其数,能够单列“洞天”或“福地”的已属凤毛麟角,而江西南城县的麻姑山却能两者兼居,既有洞天,又是福地。何也?昔日仙山如今芳容若何?时下当红的风景名胜中为何难觅其踪?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一路探访追寻,试图破题解码。

被《名山志》赞为“秀出东南”的麻姑山,古称丹霞山,乃武夷山系军峰山之余脉,方圆近五十平方公里。从空中俯视,整座山万木葱茏,峰峦翠峭,流泉飞瀑散落其间,深洞幽穴秘藏其中,峰顶山涧云雾缭绕,宫观亭台若隐若现,宛如镶嵌在赣抚大地上的一幅立体山水画。若盘山而上,身边草木青青,流水潺潺,可听鸟语,可闻花香,堪称一步一景。据称,山上共有一溪、二涧、三洞、四潭、十二泉、三十六峰。初登麻姑山,“天久旱不竭,有气蒸起必雨”的神功泉,建于宋代、桥亭合璧的龙门桥,洞外有洞、洞内有天的丹霞洞等,都是不能错过的必游之处。麻姑山最美之处,莫过于“玉练双飞”。只见万绿丛中“有水垂峡如悬河”,飞泻而下的溪水被崖顶凸出的岩石隔为两股,既如贴壁飞行的双龙,又象微微舞动的两匹白练。飞流入潭轰然如雷,声撼山谷,不绝于耳;激起的如烟水雾,蒙蒙细雨般拂人脸面,令游客神清气爽。岩壁上方刻有“玉练双飞”四字,系明代人所题,不仅古朴雄浑,更是对飞瀑美景的精准诠释。

麻姑山是慷慨的,不仅有美景可赏,更宜生产生活。山中有数块平川,是极好的农田,当地农户可以自给自足。试想,青山环抱之中,炊烟袅袅,水牛静卧,劳作其间该有多么惬意!山上物产甚丰,其色如银、粒若珍珠的“银珠米”和碧绿清新、爽口利津的麻姑茶,史上均当过贡品。用“银珠米”和“神功泉”的水酿成的“麻姑酒”也久负盛名,一度是当地喜庆宴席上的不二之选。

麻姑山是包容的,这里曾三教并立而和平共处。“人到便须抛世事,稻田还拟种灵芝。”这是刘禹锡赞美麻姑山的诗句。我想,有了世外桃源般的景致,有了能量充足的气场,有了丰饶独特的物产,麻姑山为奉行“天人合一”理念的道家所青睐,一举囊括第二十八“小洞天”和第十“福地”两块“金字招牌”,也就不足为奇了。也许是审美有共同之处,麻姑山同为我国东南佛教净土,曾庙宇林立,香火旺盛,今有碧涛庵存世。儒家亦在此办学授业,声名远播,以北宋“读书林”为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主峰海拔仅过千米的麻姑山之所以能够名扬天下,主要还是因为相传麻姑在这里得道成仙。在当地,麻姑的故事可以车载斗量。尽管对麻姑的身世仙迹众说纷纭,但精彩之处大同小异:麻姑是美丽和聪慧的,正是她的翩然而至,使瑶池的蟠桃盛会大放异彩,它巧手酿成的灵芝美酒更让设宴庆生的王母心花怒放,“麻姑献寿”的故事就此广为流传;麻姑是健康和长寿的,自称已见过东海三为桑田,预言蓬莱之水可复为陆地,“沧海桑田”的成语由此诞生;麻姑是正义和慈悲的,她乐善好施,扶正祛邪,攘灾除厄,赐福人间。麻姑又是法力无边的,她着屐涉水,如履平地;上山砍樵,百鸟衔枝;舒展广袖,掷米成丹。近年有人据典考证,认为护海之神妈祖也是麻姑的化身。虽是一家之言,但我们宁愿信其为真。在人们心中,麻姑是高贵的完美女神,是吉祥的幸福使者。“麻姑恋此山,此乃麻姑山。”麻姑与这座山已经融为一体,再也不可分割。

常言道:“山以文传,文以山丽”。麻姑山的闻名主要得益于麻姑而又不尽然,谢灵运、白居易、晏殊、陆游等历史名人也都曾登临题咏,留下了传世名篇。特别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鼎力之作,又使麻姑山大为增色,以致出现过“不拜麻姑拜鲁公”的盛况。唐大历六年四月,时任抚州刺史的颜氏到此登游,乘兴挥笔写就《麻姑山仙坛记》,记述的是麻姑和仙人王方平等相会的神话故事,以及道人邓紫阳奏立麻姑庙之经过。这是颜真卿晚年作品,当时其书法造诣已是炉火纯青,远观布局饱满、大气磅礴,近看雍容壮伟、厚重挺拔,被后代书家誉为“天下第一楷书”。该记刻石原件早已遗失,幸有拓本存世。现麻姑山上建有“鲁公亭”,亭内有重刻的石碑。

麻姑山的传奇还没有到此止步,还有革命遗迹呢!山腰有一座始建于宋代、重修于明代的半山亭,系石柱木梁风雨亭,因旁边有瀑布飘落又名“垂玉亭”。在这里,不仅可以“观瀑闻雷”,还能追寻红色记忆。一九三二年八月的一天中午,毛泽东率红一方面军的部分官兵从宜黄县至南城,曾在此亭小憩用餐,并凭高观敌料阵,研究战斗方案,决定行军路线。无疑,一代伟人的邂逅,英雄部队的驻足,再次为麻姑山续写了传奇。

寒来暑往,星移斗转,历尽千年风雨之后的麻姑山看上去依然美丽。但在表面光鲜的背后,在茂林修竹的深处,已是伤痕累累,不忍细睹。问起麻姑山的过往,听到的多是哀伤的诉说,让人泛起莫名的惆怅。仙山曾数次遭难,又渐次修葺。仅清末以来,先是“太平军”的捣毁,后有“文革”的洗劫,致使历史建筑存者寥寥。曾遍布山中的参天大树,其中不乏银杏、紫檀和红豆杉等珍稀树种,大面积毁于“大跃进”年代。现有的仙都观、书法碑廊等,均为上世纪九十年代所建。虽有所恢复,但粗陋者居多,精品少见。穿过山门的一段道路在民居和店铺的蚕食下,俨然变成了寻常街道,真是未见山川之秀美、先闻市井的嘈杂。虽置身于如诗如画的景致中,不时袭来的农家肥气味、防不胜防的牛粪却令人游兴大减。在小路旁、瀑布前、亭子里,游人废弃之物随处可见。尤其让人欲哭无泪的是,通往“玉练双飞”的那条石板路竟然新铺了一层厚厚的水泥!“给长城贴瓷砖”的戏谑之言在这里竟成了现实。我们不怀疑修路者的良好初衷,但绝不会接受这种煮鹤焚琴的做法。这是千年古道啊!不知多少先人从这里前往观瀑,不知多少道人沿此路巡山修行,也许两次登山的徐霞客曾踏足留痕。眼下,这一切都不见了,望着泛着青光的水泥路面,人们仿佛能听到重压之下的老石板路的哭泣声。

江西不乏名山,如以雄奇险秀著称的庐山、革命圣地井冈山、道教祖庭龙虎山等,就连抚州境内原名不见经传的资溪大觉山,近几年也因“亚洲第一漂”而声名鹊起。这里面,有资深老牌,更有后起之秀。然而,以奇丽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于世的麻姑山,号称自古以来就是东南地区道、释、儒三教活动中心和避暑游览养生胜地的麻姑山,却长期“门前冷落鞍马稀”,远离应有的礼遇和尊崇。历史留下了太多的遗憾,使麻姑山风光不再。任凭仙山荒废,情何以堪?倘若麻姑有灵,作何感想?

自古以来,人们登山必有一番感悟: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王安石游褒禅山后悟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苏轼在探查石钟山后仰天发问:“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我乃凡夫俗子,没有先贤的境界和哲思,但麻姑山归来也有一番感慨:神山圣水、神话传说、成语典故、历史遗迹等等,麻姑山一应俱全,为什么长期沉寂、没有红火?看来,一地旅游业的兴盛绝不是若干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庞大又精细的系统工程。一个成熟的景区,特别是文化厚重之地,需要精准的定位、持续的投入和精心的管理,久久方能为功。

云卷云舒,花开花落,饱经沧桑的麻姑山默默地矗立在那里,等待着浴火重生的机缘,等待着我们去发掘拯救。仙山是用来朝拜的,放任她的破败就是不敬;神山是需要呵护的,糟蹋不可再生的历史遗存就是犯罪。近闻南城县已有开发麻姑山的周详规划,稍感慰藉。我们期待,在不太遥远的将来,麻姑山一定能重现昔日荣光,回归其崇高的本位,成为人们访古探幽的旅游胜地。

(作者:周学胜 图片由南城县委宣传部提供)

责任编辑:

相关产品

在线客服
微信联系
客服
扫码加微信(手机同号)
电话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