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婺源绿茶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名茶 - 江西名茶 - 【红茶趣】中国三大高香工夫红茶之一“川红工夫”

【红茶趣】中国三大高香工夫红茶之一“川红工夫”

来源:江西名茶 / 时间: 2024-10-25



前言:知道茶的发展历史,了解茶的来龙去脉,你才能更好地认识一款茶。你可能会感到枯燥,但你识茶突飞猛进的原由就在这里。川红是红茶在我们这个茶叶之国尴尬处境的缩影,川红的橘糖香是其特色,好茶的秘密在于孕育它的土地,茶你认为好不是好,不认同的结果便是价值低估,饮茶习惯很大程度是气候和生活方式的自然选择...

很少有人知道中国三大红茶中,滇红和川红完全是为了出口而在新中国建立前后诞生。尤其是川红,这个中国三大红茶中最年轻者,它的历史脉络、起落沉浮,几乎就是红茶在我们这个茶叶之国尴尬处境的缩影。

▌川红故事

民间制作红散茶→清朝光绪年间,开作坊制作红散茶(雷玉详)→(1939年)创立“宝星茶厂”生产红茶(王文钞)→新中国建立,成立了以生产“川红工夫”茶为主的“四川省宜宾茶厂”(雷成伦、杨宝琛)→1985年,成立了“宜宾川红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孙洪)至今。

中国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最早利用和加工茶叶的国家,更是世界红茶加工的鼻祖。宜宾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之一,有3000多年的种茶制茶历史,是中国三大高香工夫红茶之一“川红工夫”的故乡。“川红工夫”茶制作技艺产生于100多年前的清朝光绪年间。1911年就有“川红工夫”茶(史称红散茶)生产销售的记载《宜宾市翠屏区文史资料汇编》第六辑(文史资料第34集)。

清朝光绪年间,在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关一带经营茶叶等山货生意的宜宾县敬梓场雷家湾(新湾社人)雷玉详,因躲避战乱而回到宜宾老家,同时带回了当时风靡海外的当地特产“正山小种红茶”产品及制作技艺。他回到家乡后,在高县、筠连县、宜宾县等地收购竹笋、花椒等山货时发现当地很多农户在房前屋后及地边种植了大量的茶树,并分布有小加工作坊,主要加工绿毛茶和黑毛茶(砖茶原料),而且发现当地茶叶天然品质优良,于是在高县可久镇高岭村和宜宾县观音镇红豆村选择了二个作坊,开始试制红散茶,用“正山小种红茶”工艺制作试销并发现四川一带不喜欢“正山小种”的松柴烟味,于是他将松枝加温萎凋改为自然萎凋,即松枝烟熏烘焙为木炭烘焙,形成了“川红工夫茶”(红散茶)初制工艺的雏形。且加工的茶叶带有特殊的橘糖香,产品已投入市场就倍受欢迎,供应不求。

据宜宾市翠屏区文史委编撰的《文史资料汇编》第六辑(文史资料第34集)记载,清宣统年间,公元1911年,宜宾主要茶商号“复昌栈”就开始销售本地生产的红茶、细毛尖茶、沱茶、绿茶等,销往重庆、成都、武汉一带。1939年宜宾当时著名的“宝元通百货公司”老板肖则可及股东投资创立了“宝星茶厂”,其二代“川红工夫”传统技艺传承人王文钞(股东之一),对传统原有的生产工艺进行改进和完善,其条索更加紧细秀丽,汤色更加红艳明亮,橘糖香更加浓郁持久,并增加了“川红工夫茶”的精制工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川红工夫”茶制作技艺,产品畅销全国各地。抗日战争时期,“宝元通公司”的“宝星茶厂”,还在云南的下关和昆明设立分厂,以当地原料生产加工红茶,远销广州。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在制订全国茶叶生产区域规划时,因宜宾有生产红茶历史和有适制红茶原料的广大产区,于一九五二年边将宜宾县、高县、筠连县订为红茶生产区域(中国茶叶公司茶(52)计字第395号-1952年8月13日)。并批准正式成立“中国茶叶公司宜宾茶厂”,其规模为西南地区最大的茶叶加工厂。

以雷成伦为首的第三代和杨宝琛第四代“川红工夫”茶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在完整地保留传统手工技艺和品质风格的前提下,使“川红工夫”实现了规模化生产,1985年,将传统技艺制作的“川红工夫”茶送往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举办的第24届世界食品博览会上参加评比,获得金质奖章,使“川红工夫”茶真正名扬世界,成为享誉中外,与祁红、滇红齐名的中国三大高香工夫红茶之一。到了20世纪,以孙洪为首的第五代“川红工夫”茶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成立“宜宾川红茶叶集团有限公司”,针对过去“川红工夫”茶传统制作技艺工艺由小作坊生产没有文字记录,其传承方式主要是口述和手把手传授以及由父辈传给子辈,师傅传给徒弟,一代传一代的特点,通过进一步挖掘、记录、整理和完善,形成了“川红工夫”茶传统制作技艺得到进一步保护、传承、发扬光大。到2012年,“川红工夫”茶茶园种植面积已超过50万亩,年产量超过8000吨。2013年5月,在成都举办的有世界500强企业参加的全球财富论坛上,“川红工夫”茶被推选为“四川名片”递给世界500强。“川红工夫”茶再次名扬天下。

▌ 川红故里在筠州

“西南半壁古戎州,万里长江自此酬。茶马古道啼声远,川红故里在筠州”。

秦王朝时期,在西南地区推行郡县制。为了有效地控制在夜郎、滇等地设立的郡县,秦始皇派遣将军常頞率军筑路,这条路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五尺道。五尺道从四川宜宾通往云南曲靖,途经高县、筠连、盐津大关昭通鲁甸宣威等县,并与秦代以前就有的南丝绸之路穿错勾连,由此沟通西南各地,后来演变成了云贵高原与巴蜀、南越民间通商往来的道路。道路蜿蜒于高山深谷之间,运茶驼盐的马帮蹄声断续,当地人也把这条当年始皇帝为治理西南各地而开凿的官道,称为茶马古道。千百年来,许多关于茶马的故事,就在这条古道上徐徐展开、悄悄沉积。

五尺道上的筠连县,地处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北麓、海拔高峻的四川盆周南缘,这里山高林密,生态天然,朝暾晨露,云雾缭绕,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极宜茶树生长,三千多年来,一直是产早茶,出好茶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需要和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加强联系,也为帮助山区农民增收,国家决定在四川等茶叶产区开发红茶生产,扩大红茶出口。1951年2月西南区农林部和贸易部在宜宾筠连等地组建红茶技术推广站,开始红产生产。由于自然条件等原因,1952年以后红茶生产布局作了调整,集中到川南的宜宾、筠连、高县等县区,所产产品全部出口前苏联和欧洲等国。1959年筠连所产“黄金白露芽茶”送到中南海,作为国庆十周年礼品茶。1974年3月北京召开的全国茶叶会议正式把筠连列入全国100个年产茶50000担的基地县,1985年四川茶叶公司安排筠连茶厂选送的“早白尖工夫红茶”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荣获第24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会金质奖。筠连特殊的地域、气候、品种、工艺优势,所产工夫红茶成为四川红产的代表产品,时任西南农学院教授的吕允福先生赞誉筠连是“川红之乡”。

鸣谢:醒世红茶企业提供资料,旨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在此表示感谢!

责任编辑:

相关产品

在线客服
微信联系
客服
扫码加微信(手机同号)
电话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