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红工夫的前世今生——“川红”60多年历程见证参与者郑金贵自述
郑金贵(女):原宜宾地区农业局茶叶站站长。自1952年起从事川红工夫茶的推广和发展工作。
我从16岁开始学茶,一直做到78岁,它就是我的一个终身事业,我非常珍爱它。说到川红工夫茶,我更是和它有不解之缘,我既是一个“川红”的参与者,又是“川红”60年的兴衰历程见证者。虽然“川红:是建国初期新发展起来的后起之秀,而以其香高、味醇、形美的优秀品质驰名国内外市场,和久誉盛名的“祁红”、“滇红”相媲美,成为中国三大工夫红茶之一。50年代它两次走进中南海献给毛主席。1985年它在葡萄牙首都里斯夺得了第24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会金质奖章,“川红”成为了宜宾第一张耀眼的名片。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和前苏联等国家关系的需要,以及帮助山区农民脱贫增收的需要,国家决定在西南地区的四川等地开发红茶生产,扩大红茶出口。1951年2月西南区农林部和贸易部组建了七个红茶推广站,分设在川南的筠连、高县、宜宾、川北的万源、贵州的仁怀、赤水等地。将重庆敦义农工学院茶叶专科的80名学生分别编入各推广站,进行红茶的推广工作,我被分配到第七推广站,第七推广站设在贵州赤水县黄金乡的大山里。各推广站深入茶山,宣传发动茶农生产红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技术指导,当年推广当年见效,所生产收购的数百吨红毛茶大多数符合品质要求,运回重庆茶厂精制加工后调给口岸公司出口。
经过一年的试点实践,因自然条件等因素,“川红”的生产布局作了调整,1952年集中到川南的筠连、高县、宜宾、珙县等地,因为这片茶区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丘岭山区,位于北纬27°50′—29°10′,东经104°11′—104°50′的范围内,岷江、金沙江、长江贯穿其间,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热同期、冬季气温较高、春季回暖早等特点,年平均温度18°上下,年降水量1100-1200毫米,无霜期344天,年均相对湿度80%以上,茶区土壤多为微酸性沙壤土,PH值5-5.5,因此这里极适合生产红茶,所谓“川红”也就是宜宾工夫红茶。
1952年2月,在宜宾设立了川南茶叶分公司,下设筠高收购总站和宜宾收购总站,各辖若干分站,以作好红茶生产先进技术的贯彻和产品收购工作。同时组建了外贸宜宾茶厂,负责“川红”的精制加工生产。这一年我被分配到宜宾收购总站和宜宾县建设科做红茶生产技术指导工作。1955年因工作又被调到宜宾地区农业局,我的主要任务还是对全区茶叶生产和相关业务的技术指导与协调工作,而其中最重要的仍然是发展红茶生产。随着生产形势的发展,1956年又组建了外贸筠连茶厂,这时川南红茶生产基地已基本形成。当时处于计划经济时期,按政策规定,四川的茶叶由外贸系统经营,委托供销社代购,各级农业部门负责生产和技术指导。同时三个部门又分工合作,同心协力,紧密配合,广泛宣传,发动群众,组织茶叶生产互助组和初制茶厂,几个红茶主产县建立的初制茶厂就超过一千个。除了供销社点多面广直接联系群众外,宜宾茶厂每年派出上百人的辅导员,分配到重点乡、村,常住一段时间,指导采茶制茶技术,派熟悉品质的技工协助供销社收购站作好红毛茶的评级验收工作。宣传工作的效果十分显著,“一芽二叶做红茶”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通过层层建立红茶生产示范点,以点带面,运用各种形式加以推广。我长期蹲点的宜宾县古柏乡太平茶厂所制红毛茶的品质在全区都是首屈一指的。国家还确定古柏乡为四川工夫红毛茶收购标准样的制样点。我撰写的《宜宾地区工夫红茶初制技术规程》由宜宾地区行署颁发下达到基层执行,有效的指导了红茶生产,保证了“川红”的品质。在红毛茶收购工作中,严格执行“好茶好价,次茶次价”的政策,坚持对样评茶,重点产茶乡还选派茶农代表参与民主评茶,以保护农民的利益,调动了茶农生产红茶的积极性,几个重点产茶县达到乡乡村村制红茶,茶园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
通过上述工作的开展,宜宾地区的红茶生产出现了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可喜局面。
在川红产区分布很广的茶树品种“早白尖”,是国家级茶树良种,较一般品种提早半个月萌发,而且抗逆性和适制性都很好,非常适合制红茶,加之“川红”传承了传统工艺,并有所改进,因此造就了十分优秀的“川红”品质。经有关部门的专家审评认为川红“香气高锐持久、滋味浓郁鲜醇、汤色红艳明亮、外形紧细秀丽、毫茸显露有尖锋”。“川红”凭借它发芽早、上市快、品质好的无比优势,很快赢得了国际市场的赞誉,生产量和出口量迅速增加。从七十年代开始,“川红”步入了兴盛期。当时宜宾地区党政领导和相关部门制定了发展30万亩新式茶园的规划,提出了“老区创新业,新区大发展”的指导方针,加强领导,广泛动员,组织联办共有的联办茶场,充分利用宜茶土地,积极开辟新式茶园。茶园面积由建国初期的4万多亩迅速扩大到28万亩,增长了六倍,茶叶产量出由2千吨增加到1万多吨,增产5倍,其中生产工夫红茶的筠连、高县、宜宾县、珙县等四个县的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区的80%以上。1974年我和红茶主产县的县委书记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茶叶生产会议,我还有幸坐了主席台,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之后筠、高、宜、珙四个县都被列为了全国茶叶基地县。
七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宜宾每年调往口岸公司的出口茶均在5千吨以上,创汇约500万美元,其中工夫红茶占80%左右。上海茶叶进出口公司刘启贵等同志每年都到宜宾两三次,深入重点制茶厂和收购站,交流信息和指导业务技术。1958年农历正月初一那一天,宜宾县古柏乡太平茶厂将当天新采制的一公斤红茶,从邮政局寄往中南海献给毛主席,中共中央办公厅回信鼓励,并汇来30元钱。同年太平茶厂厂长罗顺全被评为四川省劳动模范,我也被共青团评为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1959年9月8日,筠连县巡司乡红星茶厂打破常规在白露节制出了半公斤别具特色的红茶,取名“黄金白露“,由县农业局寄到中南海献给毛主席,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也受到中共中央办公厅复信嘉勉。1978年春季广交会上唯有宜宾茶厂生产的“川红”有当年新茶展出,为整个广交会增加了一个亮点,助推了四川代表团茶叶贸易签约的顺利进行,大会给宜宾行署发来贺电:”感谢你们为广交会增添了春色“。上海茶叶进出口公司用三级“川红”装的“节日之夜”小包装和用四级“川红”装的“天坛”牌小包装,深受国际市场欢迎,罗马尼亚还将“节日之夜”定为该国的国庆用茶。1985年宜宾茶厂生产的“早白尖工夫红茶”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举办的第24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会上荣获金质奖章,评委会的评语是:“属自然产品,无人工痕迹,无农药残留,无对人体有害物质”。为“川红”也为四川谱写了辉煌的篇章。四川日报作了整版报道,还对我和宜宾茶厂曹明哲厂长进行了专访,宜宾行署召开了有数百人参加的颁奖大会,茶界科技人员和广大职工及茶农都受到了很大鼓舞。
我于1991年退休,退休后我仍心系宜宾茶叶事业,尤其是关注“川红”产业的发展变化。一直到今天,我都在尽我之力所能及,为茶农和茶叶企业作些咨询服务工作。前几年我被评为四川省和全国茶叶工作先进个人,并获得从事茶叶工作50年以上“奉献奖”。又被评为四川省优秀老科技工作者和全国先进老科技工作者。四川省老科协又为我评定了教授级农艺师职称。这些荣誉鞭策了我,也更加坚定了我要终生为茶叶事业作奉献的决心。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川红”步入了低谷,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国际市场的影响,包括进口国实行非关税壁垒,制定了苛刻的检验指标,也包括我们产区在食品安全生产方面存在薄弱环节。二是出口成本问题,国际红茶市场是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在主导,我国红茶出口换汇基本上是亏损,而亏损部分出口企业又无力承受,转而经营绿茶,这也是导致红茶萎缩的重要原因。三是企业在改制中未理顺关系,以致外销人员流失,外销渠道阻塞等等。其实这些问题并不是不可克服的,我对“川红”的复兴始终寄予殷切的期望,也充满信心。首先,我们有半个多世纪生产红茶的经验基础,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二是,各生产企业的设备及管理水平已是今非昔比,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技术创新和信息交流也与时俱进。三是,国内外红茶市场空间大,对红茶消费的需求正在逐步而迅速的增长。只要我们依靠党政领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企业和茶农共同努力,定能再创“川红”的辉煌。
四年前我写了一篇“浅论川红”,在宜宾《三江新论》和《四川茶业》、《上海茶业》等刊物上发表,呼吁振兴“川红”。之后又向市委领导作了汇报和建议,市农委加注按语后发到了各区县。通过对市场的了解,我也看到了红茶复苏的曙光,首先,国内市场迅速活跃,由于红茶加工工艺的特殊性,形成了红茶特有色、香、味和保健养颜功能,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特别是对白领阶层和新生代有很大吸引力,饮红茶已成为时尚和口味的象征,尤其对高端产品的需求远远不能满足。几年前福建“金骏眉”红茶的突起,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全国红茶的热潮,除了“滇红集团”和“川红集团”,又先后涌现出了河南“信阳红”、浙江“小叶红”、四川“筠连红”、“峨眉红”、安溪“观音红”、山东“日照红”、贵州“湄潭红”等等众多品牌,形成了全国一片红的局面。最近福建又推出了“牡丹红”,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其次,国际市场虽然还很疲软,但已在逐步恢复,近几年宜宾几家骨干企业如川红茶业集团、升泰茶业、早白尖茶业、醒世茶业等公司的红茶生产,通过科技创新,以崭新的面貌,高水平的质量,出口到英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每年创汇都有超过百万美元的进帐。
我还高兴的看到这些企业在重振“川红”的工作中,一手抓技术革新,大力提高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一手抓强化营销,开拓市场,在立足内销市场的同时,积极开辟出口渠道,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他们和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合作,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进行技术创新,首先把好鲜叶原料的质量关,在强调嫩度标准的同时,对不同品种也有选择和要求,同时在不断更新和完善设备的同时,应用先进技术创出不同风格的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特别是高端产品方面。川红红茶的桔糖香,醒世红茶的花果香,都很受市场欢迎,筠连县玉泉茶厂的高档红茶有明显的干桂圆甜香味,外地客商十分满意。这两年筠连、高县等地的“川红”产销量每年都有数百吨,而且大多数是高档畅销产品。川红茶业集团的“红贵人”、“红福”、“红运”,早白尖茶业的“早白尖红茶”、“千秋红”,醒世茶业的“黄金白露”、“红袖添香”,玉泉茶厂的“筠连工夫红茶”,玉壶生态农业公司的“玉壶碧蕊”等等红茶品牌丰富了川红市场,并多次获得国内国际名茶评比的金奖、银奖。川红茶业集团的“红贵人”最近在上海国际茶博会上获得金奖,醒世的“黄金白露”在一年的时间里连续三次获得国际茶博览会金奖。“川红”品牌的知名度再次闪亮于国内外市场,为“川红”的复兴奏响了序曲。
在宣扬“川红”文化,实施品牌战略,搞好营销方面,各企业都投入了大量精力,并取得了成效。醒世茶业在北京设立的旗舰店,业务辐射北方市场收效很好。2009年我协助林湖茶业去上海,在上海市茶叶学会的大力支持下,成功举办了川红工夫推介会,现在他们在上海、浙江、广州的市场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2011年9月川红茶业集团和醒世茶业组织了大型的“川红故里行”和“川红工夫”大型推广活动,引起了社会很大的反响,从而将“川红”复兴的进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红茶热方兴未艾之际,有的企业也在试产一部分红茶,以满足市场的需要,2011年9月龙湖名茶公司在我的直接指导下,通过传承、发展创新制作了很有特色的秋红茶,取名“龙湖红”。同时我又参与和指导翠屏区茶叶行业协会创制了窨花红茶“翠屏桂花红茶”,业内专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两款红茶都获得了四川省第十一届“峨眉杯”名优茶金奖。“川红”又开始热起来了,“川红”复兴的列车也已铿锵前进。我衷心希望宜宾茶界朋友,携起手来,乘势而进,共同完成振兴“川红”的历史使命。
2020年7月4日
四川茶博会
川红工夫执念者从心起航
宜枝独秀
品牌即将发布
(本图文来源:文,国茶 图,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