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离四川成都75公里,地处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结合部,是道教名山。那里不仅有极其优美的自然环境,还有全国最集中的道教宫观建筑群,2000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青城山古名天仓山。唐开元十八年(730)更为现名。相传轩辕黄帝遍历五岳,封青城山为"五岳丈人",故又名“丈人山”。青城山共有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一百零八景。青城山“翠”,山中漫山碧绿,岁寒不凋。青城山“幽”,岩洞幽深,道观幽静,山溪幽清,故有“幽甲天下青城山”之说。历来名山出好茶,青城山也不列外。青城山的茶至少在唐代就已享有盛誉。陆羽在《茶经》中就有青城山茶的记载。他认为,丈人峰所产之茶,为茶中上品。青城山茶曾经有过多个品种,五代时期的蜀国翰林学士、茶学家毛文锡在《茶谱》中记载,青城山茶有“雀舌”、“鸟嘴”、“麦颗”、“片甲”、“蝉翼”等。而“雀舌、鸟嘴、麦颗盖取其嫩芽所造。”片甲是因“早春芽叶拥抱,如片甲”。而”蝉翼”则因其叶软薄,如蝉翼”,这些茶皆为“散茶之最上者”。 青城山后山沙坪山,前临味江,青山环抱,沙坪所产之茶也极为优质,毛文锡在他的《茶谱》中称沙坪茶为蜀茶之极品。"沙坪茶"在明代更是被视为"绝品"。有关青城茶名称来源还有一则传说:唐时,安史之乱,唐明皇带妃子逃跑至成都山中。此时,杨贵妃已被逼处死,唐明皇恍惚中似梦见其爱妃杨玉环,献茶请他品尝,并说这是她爷爷当青城县令时最爱喝的茶。唐明皇见该茶汤色碧绿,芽叶直立,清香扑鼻,闻之顿觉神清气爽,喝之周身便有了精神气。梦醒后,叫随从找当地最好的茶农,连夜赶制这种茶,并赐名“青城茶”。此虽为传说,其真实性不可考,但据史料记载,为避“安史之乱”,唐明皇确实去过青城山,青城茶为唐朝廷钟爱也为事实。青城山道家种茶、制茶历史悠久,古时道家也将茶称之为稠梗,稠为叶,梗为茎,体现乾坤和谐。因此青城山道人采茶均保留嫩茎。东汉张道陵天师在川传道时所建道教二十四治中就有“稠梗治”之说。历史上,用青城山道家工艺制作的“雀舌”、“鸟嘴”、“麦颗”“沙坪”等名茶,自唐开始,直至宋、元、明、清一直被朝廷列为贡茶。青城山贡茶,制作要经过十一道工序。包括选料、篾盘(薄摊在通风阴凉处)、杀青、簸扬、初揉、二炒、摊凉、三炒、拣选、烘笼、陶罐密封。其制作的精良程度可见一斑。青城茶的特点是:茶叶小而嫩,用传统工艺制作的贡茶,条索紧细,色泽黄绿显毫,品质极佳,为列代皇家举行大典时使用。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于茶税加重,茶农起义、战乱等种种原因,青城山有些传统品种和传统工艺逐渐失传。尤其到了清代中叶以后,青城茶的种植和制作也逐渐衰落。直至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青城山茶业才得以复苏。并在原有青城茶的基础上生产出新品种"青城雪芽"。“青城雪芽”是一种炒青绿茶,选用早春采摘的嫩芽为原料,以一芽一叶为标准。"青城雪芽"的制作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制成的茶叶:外形匀整,白毫显露,芽叶嫩绿油润,汤色黄绿鲜亮,气味鲜香,回甘浓厚。青城雪芽生长在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的青城山中,吸取天地之灵气,所含矿物质、维生素、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等营养成分为其他茶类所不及,可谓绿茶中珍品。历史长河沉沉浮浮,此消彼长,茶也如此。青城茶历经千年的历程,如今重新焕发出光彩。图片来自网络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若您对茶生活有兴趣,欢迎来稿。
来稿请投论坛邮箱:
cshlt@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