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婺源绿茶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名茶 - 宁红茶真正的发源地在武宁

宁红茶真正的发源地在武宁

来源:中国名茶 / 时间: 2024-11-07

提起宁红茶,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修水,宁红即修水,修水即宁红,宁红几成修水的代名词。

其实宁红茶核心产区,除了修水,还应有武宁、铜鼓。据武宁友人说,宁红茶真正的发源地其实是在武宁。

武宁,人称江西最美的小城。推窗见山,出门遇水,整座城山环水绕的,处处山水,处处风景,“山水武宁”,绝非虚言。

山好水好出好茶,上峰上水茶更香。

武宁是天生的茶叶之乡。这里有江西面积最大的野生茶资源,——4万亩从无人工打理过的野生茶山场,堪称江西第一;这里有“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太平红”,有获奖专业户“太阳红”,这两款武宁茶叶拿到哪里都不怯场。

为什么历史如此悠久、资源如此丰富、茶质如此优良,武宁宁红茶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和尊重?

不止少了个黄庭坚(小标题)

笔者关于武宁宁红茶地位之说,绝非危言耸听。2022年江西有项重大活动——全国万里茶道工作推进会将在九江举办,与此同时,一个全国万里茶道文物大型展览也将在九江博物馆举办,时间长达三个月。届时三国八省联展,以及万里茶道沿途几十座城市的市长峰会,以及海量的茶商茶企茶人将汇聚九江。然而如此重大重要的茶事,武宁可能缺位或者说空白……

因为在这个国家级展事活动的内容里,江西九江、修水、永修、都昌、铅山、浮梁等地悉数上榜,甚至婺源也有一席之地,而作为万里茶道重要茶源地的武宁,作为最美丽的水上茶道的修河武宁段, 居然没有一个字、一张图片能够入选;

这并不是孤例。再往前追溯,在九江市文物局编写的九江市万里茶道遗产汇编中,武宁居然也没有一个字、一张图入选,这可是九江市撰写的重要资料。被自己的主管城市的专业部门所忽视,所遗漏,不知道是哪个渠道出了问题。

无独有偶,作为诗书之乡的武宁,关于武宁的各类书籍出了有十多本,在县级城市里应该属佼佼者,但令人诡异的是,居然没有一本是为武宁宁红茶而写的。

武宁博物馆的四维旅社,同时也是个茶馆。

笔者特地还深入武宁博物馆探源,而这个最权威的武宁博物馆里也几乎没有多少关于宁红茶的介绍,宁红茶真的在武宁“蒸发”了。

武宁与修水,本是同根生,共同创造了世界第二款红茶宁红茶,共同出品了万里茶道上著名的“太子茶”,而如今所有的光芒与荣誉都归属了修水,而本应是“老大”的武宁却成为一介“路人”。

之所以称武宁是“老大”是有历史依据的。公元800年也就是唐朝时期,武宁、修水、铜鼓还同为一郡,一段时间还同称为武宁,就因为体量过大,不便于管理,朝廷决定分解武宁,于是修水、铜鼓从武宁分析出去,小老弟修水得以另立门户,横空出世。而这一“分宁”,武宁人认为,最吃亏的是武宁,不仅被分走了疆域,也分走了才气和财气,而其中最大的损失莫过于分走了黄庭坚,所以交通地理位置原本处处占优的武宁没有先得月,反倒是地处三省边际的修水顺风又顺水。武宁人有句伤心的话,“武宁与修水的差距,就差在一个黄庭坚”。

武宁茶叶历史与茶文化的“缺席”, 其实另有两大原因:

柘林水库建设场面

一是柘林水库的建设。柘林水库人称江西第一库,淹没了武宁85 %的土地,就连老县城所在地,如今也静静长眠于水底,武宁大量的历史,也随之湮没在水底;

二是xx年发过一场大火,烧掉了武宁县档案馆,也烧掉了大量的文史档案和资料,其中也应包括宁红茶的历史文化。

在水火两重洗劫之下,武宁宁红茶也就“断代”“断片”了。

不仅是武宁的茶叶历史文化遭遇断代,武宁宁红茶的制作工艺与技术也好像断代了。

白鹤坪茶厂场景

白鹤坪茶厂是武宁最大的制茶大厂,在七八十年代那可是巨灵神般地存在。6000亩茶园,无边无际;高大的厂房,遮天盖地。2022年的6月,笔者进入该厂,自以为见多识广的我,也被其规模与场面震撼了。只见几十个桌面大的炒茶锅在自动翻炒,斗大的四缸揉茶机同时揉动,而这样巨无霸般的揉茶机竟有三台在同时运作。制茶流水线的传送带,一头连着生产线,一头对着大货车敞开的车厢,成品如泄瀑般流动,令人目不暇接。这样一天下来,得干掉多少吨的茶青呀。

白鹤坪茶厂场景

但如此气派、如此规模的白鹤坪茶厂,却是个“泥足巨人”。据该厂创始人之一——原副厂长黄五星介绍,白鹭坪茶厂当年创办之时,请的是修水的专家,一位负责设备,一位负责技术。

也就是说,早在六十年代,武宁茶叶工艺与技术就出现了断代问题,以致不得不请来修水人来指导。

其实这种危机在更早时间就已经出现过,五十年代中苏友好之时,当时的苏联援建了一套大型制茶设备,就落户在武宁伊山,而武宁人居然玩不转,白白浪费几吨茶青后,只得自愿放弃,此套设备后来全部拆卸给了修水,于是才有了今日如日中天的宁红茶集团。

不仅错失个茶科所

然而武宁茶叶最大的失误,是错失了一个茶叶科学研究所。

建国伊始,有关部门决定成立一个宁红茶研究所,最早选址是在武宁。毋庸讳言,武宁、修水、铜鼓三大宁红茶茶源地之中,其中武宁条件最优。它是距离南昌和九江最近的城市,而科研机构一般都是设立在这样的城市,以便于科研的交流,人员的往来。但令人遗憾的是,武宁当时的父母官断然拒绝了这等好事,因为那是个以粮为纲的年代,喝茶这种充满士大夫情调的项目自然难入法眼,就像当年江西拒绝了中国科技大学落户江西一样一样。

而拒绝科研院所的后果是,一步错,步步错;一步塌,步步塌。武宁与修水的差距,其实就是从拒绝茶叶科研所开始的。

如果当时有这么一个专业权威的茶科所,宁红茶叶加工工艺和技术就不可能断代,技术人才也不会断层;武宁茶文化也就不会无人打理,万里茶道武宁节点内容就不可能空缺……

在武宁茶叶历史断片的同时,一本由修水本土作家撰写的《中国宁红》刚刚出版,成为江西茶业界一大盛事,这是江西第一本涉及茶叶的文学作品,修水在宁红茶的影响和地位得到进一步地加强和巩固;而另外一本砖头厚的《修水茶叶志》在吴东生先生的主编下,即将付梓出版,其技术与学术的含量那是杠杠的……

宁红集团现代化生产车间

风景修水这边独好。

没有对比就没有差距,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还有一事令人费解。修水当年在审报宁红茶时,其实是找过武宁的,希望与武宁方面共同申报。由于这个申报是由修水起的头,也许出于“宁为鸡头,不为牛尾”观念,武宁方面婉言拒绝了,于是修水人只得独家申报,于是宁红茶被冠以“修水宁红茶”,而江西省政府后来实施“四绿一红”品牌战略,扶持的资金也就与武宁没有什么关系了,后来武宁不得不又重新申报“武宁宁红茶”。这又与铅山当年拒绝与崇安共同申报武夷山自然遗产,赣州拒绝与福建共同申报客家围屋、土楼,几乎是一样一样的因果。

机会不是没有给过武宁,而武宁一次又一次没有抓住,或者说一次又一次自我放弃了,武宁人至今为之叹息。

为什么武宁会一错再错,一误再误?

据武宁人是这么说的,就是因为武宁自然条件太好了,武宁的选择机会太多了。而茶叶产业,其投资大,成本高,回报慢,所以武宁方面难以为它倾注全部的精力,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而修水就不一样,他们别无选择,只有华山一条路,所以才会举全县之力,一心一意抓茶叶。一个全力以赴,一个三心二意;一个别无选择,一个长袖善舞,自然结果或者说结局殊然不同。

   修水茶叶贸易市场

要干成一件大事,没有破釜沉舟的决心,没有孤注一掷的拼劲,没有全力以赴的努力,要想“一览众山小”,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武宁其实有个更响亮、含金量更高的头衔——“中国装饰之乡”。小小武宁有10万人从事装饰行业,约占全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相对于茶叶产业,装饰业简直就是暴利行业,所以武宁人会对宁红茶关注度不够,精力和财力投放不足,这也是情有可原的。

正因为如此,万里茶道那段历史无人去关注,宁红茶的茶文化没有人去精心包装,也就可想而知了。

其实有些事情用心去做的话,还是可以做得成的。据说武宁在申报“武宁宁红”茶时,就发现史料不足问题。为了寻找历史依据,最后找到了茶文化专家余悦,余悦先生立即从大量古籍中搜寻到系列资料,为“武宁宁红”地理标志申报提供了强有力的史料支撑,“武宁宁红”得以申报成功。

       樱花盛开的太平山(张项理)

其实武宁是大有人才的。中国茶文化专家余悦出生于武宁,尽管他6岁就离开了武宁,而当武宁一声召唤,他就立即调动所有的资源,尽心尽力、全心全意,为武宁解决了燃眉之急;有“江右七闲”之称的江西出版界权威陈政也是武宁人,他当年洋洋洒洒写下了篇《武宁有款太平红》,一时洛阳纸贵……假如政府部门出面邀请,命题作文是武宁宁红,那么受益的将是成千上万的武宁茶农……

其实武宁当地的文化名流不少,酷爱宁红茶文化的茶友比比皆是,如果充分发挥他们的热情和能力,武宁宁红也许将走的更远。

   后来居上看“武宁之春”(小标题)

否极泰来,时来运转。

武宁宁红茶在蛰伏多年之后,终于迎来喷薄而出的新时代。在振兴乡村的号角声中,在武宁县委县政府力抓茶产业以来,武宁宁红开始发力,如同开挂一般,是捷报频传,喜事连篇:

武宁宁红茶申报国家地理标志成功。“武宁宁红”农产品地理标志于2021年11月通过国家农业农村部审核,从此自立门户,从依附修水宁红茶的状态走了出来,开始打造自身的品牌形象;

武宁被授予“江西省野生茶之乡”称号。经江西省茶叶学会认证,武宁在全省第一个跻身“野生茶之乡”金榜;并于2020年5月获得全国第一张野生茶有机认证证书,并成为《全国野生茶行业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之一,全国第一个省级“江西省野生茶专业委员会”也设在武宁。

太平红、太阳红、古艾红、武陵岩等武宁茶叶品牌先后获得系列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以及全国茶业类评比“茶王奖”、“特别金奖”、“五星名茶品质标准”等殊荣,武宁宁红终于重返中国名茶行列。

杨大华茶艺技能大师工作室落户武宁

2021年11月,武宁杨大华茶艺工作室被江西省人事厅授予“江西省杨大华茶艺技能大师工作室”,这是全省20个大师工作室中,唯一涉及茶业领域的大师工作室,却幸运地落户武宁,2022年6月正式授牌。

一系列的“第一”“唯一”“金奖”“茶王奖”,成为一朵朵报春花,在昭示着武宁茶业的春天的到来。

为了这一天,有多少武宁的茶叶同仁为之呕心沥血,为之无声奉献。

李松林坚守宁红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太平红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松林及其夫人,就是这样一对宁红茶的守护者。李松林祖祖辈辈就是茶人。他不甘心老祖宗传留下来的手工制作宁红茶工艺和技术流失,坚守在大山深处,他每年四下收集野茶树坠落的茶种,把它们播撒在太平山的每一个角落,他创立的太平红宁红茶,在宁红茶的名牌榜上保留下了武宁的一席之地,延续了武宁宁红茶的百年火种……

为了让武宁茶文化发扬光大,在李松林的赞助下,创立了武宁太平山茶文化联谊会,也就是今天的武宁县茶文化研究协会,使热爱宁红茶文化的茶友们有了一方阵地;

方平(右)、黄建新(左)两位老同志来到石渡古渡口考察

以原武宁文化馆馆长方平领衔的武宁历史文化研究会,集聚了一群老同志,他们默默地收集资料,热心撰写文稿,这回听说武宁宁红茶历史文化空缺,积极提供线索,配合寻找资料,出面联系有关人员对接采访。方平老人年已过七十、因脑中风而腿脚不便,主动要求为我们带路,步履蹒跚地带着我们寻找万里茶道故渡口;同样年过七十的黄建新老人,开着辆老年代步车四下联络,千方百计帮我们找来明清武宁地方志,并帮忙联系一些老茶人,他还出面组建了太平山茶文化联谊会……

年轻一代奋发有为:在南昌闯荡多年,事业有成的马奇,为了家乡的宁红茶,放下手上的生意,为茶农献计献策、牵线搭桥;武宁融媒体中心的张雷记者,年级轻轻,却坚持制作了《行走武宁》这个专栏长达十年之久,积极为武宁宁红茶鼓与呼;还有武宁茶艺学会等一帮女子,如姜聘聘、杨柳等经常性开展丰富多彩的茶艺活动,为武宁宁红积攒人气……

武宁县茶叶协会会长李义全带领茶农共同致富

武宁县茶叶产业协会在其中起到了主心骨作用。武宁县茶协主席李义全也是位茶人的后裔。他本脱离了祖业,在商业领域做得风生水起,但他看不下去家乡宁红茶的窘况,毅然放下红红火火的摩托车业务,一心一意打理起做茶叶来。2021年出任武宁县茶叶协会会长以来,就干成了两项大事:一是成立武宁县野生茶专业委员会,成功申报“江西野生茶之乡”;二是力主申报“武宁宁红”地理标志,排除“武宁红”之提议,成功延续武宁宁红的历史。他还身先示范,名下的太阳红茶业公司出产的高山野生茶,通过了国家标准化认证,获得全国第一个野生有机茶产品认证……

正因为有了这样一群有情怀的茶人、茶商、茶文化爱好者,以及他们不放弃不抛弃的坚守,保存和延续着宁红茶的文化,我们惊喜地发现,宁红茶在武宁并没有断代断片,一旦春风化雨,给点阳光就灿烂。

但更令武宁茶叶界振奋的是,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武宁宁红茶产业的发展,把发展茶产业作为振兴乡村的重要抓手,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制定了“扬优势、补短板、促发展”的茶产业发展思路,下力气深耕武宁宁红品牌,推动茶叶规模化种植和高山野生茶精品化加工双线并进,茶产业重新成为武宁县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他们得出结论,武宁宁红茶的衰落,归根到底就是人才队伍的落后,要从教育入手、从技术人才培训入手,才能改变现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武宁中等技术学校积极筹办茶叶高职班,并计划与婺源茶校合作,开办大学茶叶技能教育,培养本土茶叶方面专业人才。

    杨大华(左二)帮助柳山村创办的村办茶厂圆满竣工

武宁县求贤若渴的,积极引进人才,成功把国家一级制茶大师、华东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茶文化研究所教授杨大华引入武宁。县委书记在百忙之中还过问大师工作室的建设,这也是本年度唯一一个省级茶业类大师工作室落户武宁的原因之一,在当地成为佳话。而杨大华也不负所望,急武宁之所急,积极参与武宁野生茶资源调查,主动开展武宁万里茶道文化遗产调查,一本《武宁问茶》的茶文化专著正在撰写之中;同时通过技术入股方式,在柳山村帮助当地茶农建起了村办茶厂,并通过开展茶叶技术培训,培育出一批“新茶农”,将扶贫车间建在了村民家门口。

好风凭借力,扶摇九重天。

标签: 武宁红茶

相关产品

在线客服
微信联系
客服
扫码加微信(手机同号)
电话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