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洋工夫档案:百年茶韵今 更浓
【茶区探访】
在现今闽东茶业中,位列“闽红三大工夫”之首的坦洋功夫可谓最杰出的代表。一个多世纪以前,坦洋工夫曾以高贵品质征服英伦震惊世界,并在1915年与贵州茅台酒同夺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其后,几起几落,给世人留下了巨大的遗憾和难解的疑惑。2006年起,在政府大力扶持下,“坦洋工夫”东山再起,经各方共同努力,短短几年时间就以绚丽的姿态重绽生机,在国内外茶叶市场重新赢得一席之地。
白云山上,茶园笼罩在云雾中,坦洋村茶香依旧。
坦洋村口的真武桥见证了当年的繁华。
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坦洋工夫红茶的发源地。车路弯弯绕绕,一边是青山绿树,一边是汩汩清溪。难以想像,在上世纪初叶坦洋茶的鼎盛时代,这条如今一眼见底的细流曾是坦洋茶叶运往三都澳再运往世界各地的黄金水路。
已是春茶季的尾声了,村里依然弥漫着暖郁茶香。77岁的施继康老先生是坦洋工夫创始人之一施光凌的后人。古朴的门楼里,施家儿子正用竹笼烘焙茶叶,边上摆着两台揉捻机。坦洋工夫红茶是全发酵茶,制作流程包括萎凋、揉捻、发酵、烘焙等。施继康说,从前揉捻都用人工,甚至用脚踩,费力又不卫生,现在虽改机械揉捻,但也需要人工掌握时间,而萎凋、发酵、烘焙则一直靠人为介入,这些都很考验制茶师的水平。
施继康从屋里拿出两个斑驳的锡罐,打开,里面是码得紧实的茶叶,根根细密乌亮,“这是我50多年前做的好茶,一直留到现在。”他说,好的坦洋茶,外形紧细匀直,毫尖金黄,香气持久,滋味浓醇,汤色明亮。我们忍不住闻了闻这些古早的茶叶,果然醇香鲜透。又忍不住品尝了施家刚制好的新茶——茶汤金黄,自然香气醇厚,前半段甚至有些许野性,与工厂制出的“规矩茶”的确有些不同。
坦洋村里像施家这样的家庭茶叶作坊很多,做好了茶,茶农们自己留一些,其余的外卖。据说,不少懂行的资深茶客逢茶季就来村里,一家一家地品,这样才能挑到最奢享的好茶。行家都知道,最顶级的坦洋工夫茶,一定是纯手工的杰作。
从施家往坡上走,有一座长条形的黄墙乌瓦建筑,这是村里惟一现存的茶行——施光凌建造的丰泰隆茶行,也称“横楼”。据资料记载,当年从上桥头排到下游村口的茶行共有36家,每到茶季,四乡八里的茶商组织挑夫翻山越岭,连夜将毛青茶挑到坦洋精制加工,挑夫每人举着火把,远远看去像一条火龙,蔚为壮观。而外地到坦洋打工的人更使这里人丁倍增,村里住不下,就在周边山脚搭起棚子。全面抗战爆发前是坦洋茶的盛期,据说那时国外来信只要直书“中国坦洋”便可直接送达收信人手中。
“横楼”的现主人是老傅·坦洋工夫的老板傅佛华。傅佛华一家三代制茶,2009年他租下即将崩塌的“横楼“,修旧如旧,保留了原有茶叶加工厂的格局,打造成别具一格的会所,萎凋室、发酵房、烘焙室、仓库等都一如当年。
坦洋村里的旧码头还在,但窄窄的河床已无从想像当年的繁荣。码头边保佑茶商们一路平安的天后宫倒是留存完好。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坦洋茶厂曾是茶青的初加工地,供给福安茶厂毛茶,如今只剩一座长方形的萎凋房,两面墙上均有一长溜的大窗,全是木质格栅,为当年的萎凋工序提供了极好的通风对流条件。“这些旧厂房如果都能保留下来,作为坦洋茶文化基地再好不过了,可惜基本拆光了。”陪同我们探访的福建坦洋工夫集团生产部经理罗绍光备感惋惜。
施继康老人是坦洋工夫创始人施光凌的后人。
坦洋村口现存的茶行“横楼”。
坦洋村位于白云山脚下。沿山路盘旋而上,满目是连绵的茶园,间或有成片的凤尾竹和马尾松。白云山,主峰海拔1450.2米,层峦叠嶂,涧流飞漱,东南方来自海洋的水汽上升,凝结成茫茫云雾,形成“晴天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的特殊气候。俗话说“高山云雾出好茶”,雾多湿度大的地方自然能孕育出嘉木奇茗,因此,不少茶企都在这里建设了生态茶园。福建坦洋功夫集团的3180亩生态基地,也选在白云山海拔900多米——1400米的高山上。
我们抵达基地时,刚下过雨,云遮雾绕,空气格外清冽。没一会儿,雨又开始下,雾气也越来越浓,10米开外都看不清了。罗绍光说,山上的天气就是这样,时晴时雨,时雾时开,每天都像置身于仙境。
“这个生态基地完全依赖自然的能量,尽量保持植被的原生态。我们不让农民随便砍树拔草,还买来红豆杉种在茶园里,让马尾草自然生长,派技术员挨家挨户地指导茶农,仅用了两年时间,这些山头的土壤已达到了最佳标准。”罗绍光指点着眼前起伏的茶山,很自豪。我们深一脚浅一脚踩在泥泞的红土地上,呼吸着最纯净的空气,满眼是铺天盖地的绿,恍若真在天上人间。
山上有一个小型加工厂,刚采下来的茶叶就在这里进行初加工。制茶师小王为我们泡了厂里今年刚研发的新茶“一泡红”,是利用金观音、铁观音树的茶青,采用乌龙、红茶、白茶工艺的精华精制而成,叶片大,茶汤呈透黄色,初闻有铁观音的清香,入口却是红茶的馥郁甘甜。
罗绍光说,高山上的茶树,生长周期缓慢,氨基酸含量高,制“一泡红”的茶青要求更是高。茶农采摘一小时便要收一次茶青即时加工,以确保新鲜度。工厂里有揉捻机、解块机,但烘焙依然用最传统的竹笼和木炭,由专人24小时盯着,掌控火候、翻拌摊叶,这样可以使制出的茶保留独特的自然活性与香气。“喝茶就是要把大自然搬入茶杯。”罗绍光说。
新黄金时期的思考
“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已被福建省政府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福安城区繁华地段,举目可见坦洋工夫专卖店、连锁店、茶座,而在北京、上海、香港、西藏、新疆等地,都能看到坦洋工夫的身影。目前,经过政府认证授权的80多家茶企都可以用这个品牌。
据《坦洋工夫》一书的主编李健民先生介绍,坦洋工夫的原料过去只有坦洋菜茶,但这几年经过研发,福云6号、金观音等十几个品种都能进行加工,原料的多样性,也丰富了坦洋工夫的风味,比如福云6号香气偏弱,乌龙高香品种的加盟则提升了香气效果。这些都为坦洋工夫的后续发展注入了潜力。
目前坦洋工夫正进入一个新的黄金时期。对于坦洋工夫遍地开花的现状,业内人士认为不能过于乐观。坦洋工夫授权生产经销商之一、建茶(福建)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彦晨说,坦洋工夫口味温柔,适应人群较广,但南方各省都有自己独特的红茶和绿茶,大红袍、铁观音也有自己的“领地”和“粉丝”,哪种茶都不可能独霸天下。对于坦洋工夫人来说,精益求精地做出好茶、将品牌发场光大才是关键。
利好消息是,坦洋工夫茶国家标准已正式实施。对坦洋工夫茶的感观指标、分类分级、理化指标、质量特色指标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有助于严格坦洋工夫茶的生产、提高产品质量,规范市场的有序竞争。
责任编辑:
上一篇: 如何区分“功夫茶”和“工夫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