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婺源绿茶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名茶 - 福建名茶 - 坦洋工夫红茶:匠心呵护的历史名茶

坦洋工夫红茶:匠心呵护的历史名茶

来源:福建名茶 / 时间: 2024-10-28

福安市摄影家协会 席国胜/

在世界地质公园白云山北麓有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坦洋村,世界工夫红茶的鼻祖“坦洋工夫”茶就是发源于此。坦洋工夫茶创制于清咸丰、同治年间,远销东南亚和欧洲,曾是英国皇室特供茶、1915年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2015年成为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全球合作伙伴”和“指定用茶”,张天福老先生盛赞“坦洋工夫,驰名中外”......百余年来,坦洋工夫起起落落,但从未在岁月更迭中停下脚步,依旧名列“闽红”三大工夫红茶之首,这其中少不了一代又一代茶人不忘初心的坚定、以及对制茶工艺文化传承的坚守。随着历史变迁,尽管坦洋工夫起起落落,但这门传统制茶技艺在福安仍代代相传。

百年传承中的茶人匠心


福安产茶、制茶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年间,至宋代已成为福建主要产茶县之一,明清时期茶产业已初具规模。在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年),坦洋村茶人在闽北红茶的基础上研发出独具特色的“坦洋工夫”红茶,以香高味醇、细秀匀整、汤色红亮、形质兼美自成一格,获得市场青睐。



在福安茶业历史中,“坦洋工夫”红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诞生后,“坦洋工夫”红茶就开始带动世界红茶消费,风靡海内外,大量外销。清光绪七年,福安茶叶出口总量约达2100吨,为近代历史之最,抗战爆发后,经济动荡、民生凋敝,对福安茶产业发展造成了严重打击。1934年福安有6万亩茶园,产量2550吨,而到了解放初期,只余1万多亩茶园,生产量仅为500吨。新中国成立以后,福安茶业才逐步恢复,“坦洋工夫”红茶也重新走上了发展的道路。


福安市摄影家协会 丁立凡/摄

据统计,1949-1969年,福安茶厂共加工、精制坦洋工夫红茶3.48万吨,其中出口2.59万吨,茶叶总产值27904万元,为新中国的建设发展贡献了大量外汇。但因国内1970年 “红改绿”政策,“坦洋工夫”红茶再次走向低谷,在1971年,出口量骤降为100多吨。幸运的是,80年代张天福先生任福建省政协委员后,在政协提案上建议保留红茶,“坦洋工夫”红茶才得以传承至今。

福安市摄影家协会 丁立凡/摄

坦洋工夫制作技艺具有复杂性、独创性和科学性的特点,加上以原产地的优质菜茶作为原料,制作出来的红茶,无论口感、风味还是外观都是前所未有的。近年有的茶企为了迎合消费者“新”“异”需求,创新采用金牡丹、金观音、紫玫瑰等高香型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生产坦洋工夫红茶,在传统坦洋工夫加工工艺的基础上精制加工,制成外形条索肥壮紧结重实,具有水蜜桃香、兰花香等独特花果香品质特征,汤色红亮,叶底铜红,滋味浓、甜、醇而爽口,饮后齿颊留香。

早期的坦洋工夫红茶都是手工制作,这一套制作技艺迄今已经传承了160多年,目前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已入围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认定了一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福安市摄影家协会 丁立凡/摄

“不同的茶叶品种每个流程的控制是不一样的,我能通过品茶时观察颜色、气味等的变化,回溯到制茶时需要调整的环节,以此让茶叶品质达到最优,这算是制作技艺的精髓之一。”郑培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在采访时道出了他对制作“坦洋工夫”茶的精湛技艺。

郑培明自1972年随父制茶,一直从事制茶工作已半个世纪,拥有丰富的制茶经验、深厚的专业素养和乐于传承制茶技艺的态度,其红茶制作技艺全面而精湛。在50年制茶过程中,他始终遵从教诲,熟练掌握坦洋工夫茶手工制作技艺,会意领悟萎凋、揉捻、发酵、烘焙各个工序中茶性的转变。“焙干后的毛茶还要经抖筛、撩筛、扬簸、拣剔、拼配、复焙等各项精制工序,方能成品。”郑培明说,这每个动作中都包含着不可言传的深厚功力,也正因为工序繁琐,颇费功夫,故名“工夫红茶”。

多年来,郑培明不断学习交流,精益求精,用心制茶。在应对市场对红茶的品质和风味升级时,郑培明勇于不断试验,创制或升级了特制单芽红茶、特制花果香红茶、跨区跨品种拼配红茶和炭焙保质保香等制作技术,并乐于分享制作技艺,陆续到数十家茶厂担当技术指导,收徒授艺30多人,积极促进业内技艺交流,默默为传承坦洋工夫茶传统制作技艺贡献力量。


茶香飘逸中的时代气息


几番风雨,几度沉浮。1990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即将赴任福州市,在坦洋村与乡亲们告别时说“青山不老,绿水长流,喝过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他同时叮嘱,一定要珍视、保护、发展、应用好这个品牌,让坦洋工夫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2006年以来,福安吹响了恢复打造“坦洋工夫”红茶品牌的号角,乃至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将红茶工作组落户在福安,进一步提升了坦洋工夫在业界的话语权。

百余年来,执着坚定的福安人从来没有中断生产“坦洋工夫”,他们薪火相传,代代延续着“坦洋工夫”的生产工艺,传颂“坦洋工夫”的动人故事。“红茶制作从萎凋、揉捻、发酵、烘焙到精制加工,最后拼配出成品,这一流程虽然有一定的操作规范,但有些制茶过程是无法用文字表述的,只能靠实践经验去摸索、去体会和感受......”郑培明的儿子郑国在接受采访时对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也是侃侃而谈。

郑国2004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现西南大学)茶学专业后,以一名科班生与制茶世家的双重身份正式投入茶行业,并自主创业,创办了明岩茶业品牌。他从业近20年,研习和挖掘各味茶的制茶过程和品鉴过程。

“一泡好茶是不能靠机器控制出来的,茶人当下的最优感觉就是茶叶制出后的真实写照,而创新永远离不开传统技艺传承这条主线,它是对所有的传统技艺手法做出升级,从而得到更精细化的呈现。”郑国认为,只有择天时采制茶、种茶于地利之山、制茶师的心和于制茶工艺,才能做出好茶。

与此同时,郑国还悟出了独创的“养和醒”制茶工艺,意为:“养”茶之清鲜,“醒”茶之色亮、香清、味醇。也就是强调传统经验加上合理的创新,并回归山水本色,让茶来述说山水的故事。

90后青年陈晓,出生于茶人世家,种茶、制茶、卖茶,贯穿了他们一家人的生活轨迹。2016年在对茶文化的求知和热爱中,陈晓正式踏入了茶行业。目前是“晓姑娘的茶”茶叶品牌的主理人,经营着一家淘宝企业店和一家天猫旗舰店。

2020年10月,陈晓在参加坦洋工夫非遗技艺班学习之后,觉得“坦洋工夫”不是这四个字看起来这样简单,也不是历史的厚重价值,更有它繁复精细的劳动智慧,是每个时代的创新与精进,带来的文化价值。

于是,毕业于商业设计与市场营销专业的她,在“坦洋工夫”红茶产品中进行了一次优化。用坦洋村的百年廊桥做了logo设计,寓意传承与连接,用中国红色系代表这是中国名片,产品落地恰逢疫情兴起,而定名为“有福同安”,寄愿家乡或全世界人们的共鸣:福气、平安。

因为家父就是位老茶人,在陈晓的创业路上,父亲曾带她跑遍社口镇以及自己老家范坑乡的各大山头。她意识到,家乡虽然茶好,但当代年轻人却对此缺乏认知。本着想把茶推广给更多年轻人的初心,她决定将自己的茶产品在生活之美的体验感中下功夫,在包装设计中进行改变和创新,希望能呈现一个多彩的有趣的茶世界给年轻人,让与自己同龄的、更年轻的人爱上茶。



记者:陈泓

编辑:阮珊妮

审核:林衍 陈菁婧 宋诗莹



分享收藏点赞在看

相关产品

在线客服
微信联系
客服
扫码加微信(手机同号)
电话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