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文荟萃,是中华十大名山之一,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
武夷岩茶始于明末清初,其制作工艺是武夷山人民经过千锤百炼而创造发明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首先从崇安(今武夷山市)逐渐由闽北茶区向闽南(泉州的安溪、永春、南安以及漳州等地)、广东潮汕茶区传播,其后又传播到台湾。目前,中国形成了以武夷岩茶为代表的闽北乌龙茶、以铁观音为代表的闽南乌龙茶、以凤凰单丛为代表的广东乌龙茶和以冻顶乌龙为代表的台湾乌龙茶四大乌龙茶产区。
武夷岩茶是乌龙茶的始祖,武夷山是世界乌龙茶的发源地。
|
对此,当代著名茶学家陈椽说:“武夷岩茶的创制技术独一无二,是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无与伦比,值得中国劳动人民雄视世界。”
|
2006年,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作为全国唯一制茶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武夷岩茶制作工艺是实现鲜叶原料向武夷岩茶品质特征转化的外在条件。工艺技术的正常发挥,各工序掌握恰到好处,岩茶内含物质的消耗、转化、累积最终其内含成分含量及比例达到相对平衡调和的状态,亦就是各工序在整个工艺过程中相辅相成的综合表现,就能形成优良品质的岩茶。武夷岩茶传统制作工艺程序为:晒青→晾青(菱凋后的晾青)→做青(摇青⇄晾青)→初炒→初揉→复炒→复揉→毛火→扬簸→凉索→拣剔→足火→吃火→团包→坑火(补火)15道工序。
武夷山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不可复制的,是武夷岩茶卓越品质、独特风格形成的关键所在。
武夷岩茶品质形成基础与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优良的茶树品种、科学的栽培技术措施、合理的采摘技术、完备的制茶设施、适宜的制茶环境、精湛的制作技术、严格的质量监控管理等因素都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要求上述各项能同时兼备,方能发挥其独特品质。
作为首届中国茶叶博览会推选出的
“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之一
武夷岩茶的历史文化、制作技艺博大精深
为更好推进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
做强中国茶产业,传播推广武夷岩茶的历史文化
提升其品牌影响力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
传承人刘宝顺编著了
《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之武夷岩茶》
ISBN:978-7-109-31608-9
定价:98.00元
责编:姚佳
本书是“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共品牌丛书”的一种,全书共分十章,对武夷岩茶起源、传播与发展、自然生态环境、品种、栽培与管理、制作机具、采制技术、审评与品饮、销售概况等内容作了较系统的阐述和总结,可供从事茶叶生产、科研、教学、销售的同行们参考。
福建省武夷山市人,高级农艺师,国家一级评茶师,武夷山市茶叶专家人才库审评专家,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
欲识岩茶“骨鲠”韵
且听幔亭道古今
——读刘宝顺《武夷岩茶》新作有感
众所周知,乾隆(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是一位长寿之君,在位60年,活到88岁。除了治国有方,他还喜爱读书,学识渊博,且对养生有独特见解,如把饮茶功效上升到精神层面,认为夜读时苦茶可以“浇书”,并有诗为证。
在夜读中品茗,万籁俱寂之中,诗人不仅感受到好茶可以助读“浇书”,而且体验到武夷茶之留香如“骨鲠”在喉。武夷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原所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刘宝顺先生在他的新作《武夷岩茶》一书中,就十分清晰地阐述了武夷岩韵“骨鲠”之内涵“岩韵是茶人在品饮岩茶过程中所获得的独有感受”,“岩韵亦指岩骨花香,是由武夷岩茶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适宜的茶树品种、良好的栽培技术和传统而科学的制作工艺综合形成的香气和滋味特征”。他还形容这种“骨鲠”在喉的香味特征“表现为香气芬芳馥郁、幽雅、持久、有层次变化、饮后齿颊留香,滋味啜之有骨,内涵丰富,回味悠长”。
退休以后,我曾应福建武夷学院之邀赴该校任特聘教授之职,协助学科建设达5年之久。其间常在假日徜徉武夷山“三坑两涧”之中,体验溪谷留香之韵。深深体会到武夷岩茶之绝,不仅得天时地利,更有武夷茶人长期辛勤耕耘。正如著名茶学家,已故安徽农业大学陈椽教授所言:“武夷岩茶创制技术独一无二,是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无与伦比,值得中国劳动人民雄视世界。”在宝顺先生新作中,作者不仅根据自己多年理论实际结合之所得,全面梳理了武夷岩茶起源、传播与发展的脉络;详解了岩茶产地生态环境、品种、采制和品饮及贮存条件;还细致介绍鲜为人知的岩茶核心加工技术要领。可以让读者亲身领会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的严苛要求和一丝不苟的工夫。日本著名的“民艺之父”、陶艺大师柳宗悦在他《工艺之道》中写道:“工艺超越一切的本质是‘用’。品质、形态、外表等围绕工艺所有的事,都是以用为中心延伸开来的。随着与这一焦点的分离,工艺的本性和美也逐渐丧失。”岩茶传统而看似烦琐的“看茶做茶”工艺何尝又不是如此呢?
随着技术进步,我国制茶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也有大幅提升,但武夷岩茶的加工,特别是“正岩茶”因为品种珍稀,产量较少,至今仍保持传统制作的工艺特点,并严格遵守“看天做青”“看青做青”“看茶焙茶”的古训原因也在于此。刘宝顺先生数十年如一日坚守武夷岩茶科研生产第一线,不断探索岩茶的新工艺并在林馥泉、张天福、姚月明、陈清水等老一辈茶学家研究的基础上坚持传统工艺与改革创新结合,如改进“双联动摇青机”和“综合做青机”及“程序控制做青机”等,使武夷岩茶从纯手工采制走向90%机采机制,大大节约了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与品质稳定性,进一步推动武夷岩茶走向国际国内市场,富裕了碧水丹山数十万茶农,对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我是在武夷学院工作时结识刘宝顺先生的。他待人诚恳、直爽、彬彬有礼、言谈朴实,颇有五夫刘氏大家之风。几十年来先生从事武夷山岩茶科研和生产管理多项工作,深受茶区广大群众欢迎,口碑出众,由于多年专业修炼,故能在短时间写出如此高水平集科学性、纪实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好茶书来。当《武夷岩茶》即将付梓之际,除对姚国坤先生领衔的“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丛书”再次表示祝贺,特抒此感,谨以为序。
西南大学茶叶研究所原所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
“杰出中华茶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该丛书详细介绍我国十大名茶品牌,以期让广大读者能更好地了解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品质特性和其承载的文化,为提升茶叶品牌影响力、传播茶文化,推动茶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添砖加瓦。教授,从事茶及茶文化科研教学近60年,曾以专家身份帮助多个亚非国家构建茶叶生产体系,并多次到美国、日本、韩国等国讲学。现为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中华杰出茶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点我查看往期推送 了解更多图书信息
点我查看往期推送 了解更多图书信息
投稿:姚 佳
国家生物安全领域力作《草地贪夜蛾的研究》正式出版发行
学党史、讲农史必备参考《中国共产党农史纲要》出版发行
院士书单 | 中国农垦农场志丛 | 乡村振兴浙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