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婺源绿茶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名茶 - 福建名茶 - 香落于水,自带“仙气”的漳平水仙,非遗传人57年匠心出品

香落于水,自带“仙气”的漳平水仙,非遗传人57年匠心出品

来源:福建名茶 / 时间: 2024-10-27



好茶,多藏于茶田屋后,藏于山林野舍间。

在从漳平南洋去往中村的路上,一路云霭袅袅,几栋土墙老屋隐没与山脚之下。

这几栋看起来不怎么起眼的“农舍”,却有很多茶人慕名而来,不远万里来此求茶、学茶。

这是张兴裕师傅自己的“茶厂”,是他做茶授课的地方。

但说它是个茶厂都有些牵强,屋内几乎没有一台现代化机器,目之所及,尽是些竹匾、炭焙蒌、炒茶锅等。

科学与传统之间,并不相悖。古老而传统的东西,自有它的独特魅力。

张兴裕师傅做的茶,也是个“奇茶”。一个个的,像个方形小饼,用纸包着,形状奇特而少见。

它是福建漳平一种别具特色的乌龙茶——漳平水仙,以“如兰似桂”的天然花香和甜润的口感而著称。

而且,它的花香不是浮于水面,而是落入水中的,也叫“走水香”,很是特别。

漳平水仙产自福建漳平,属于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距今已有百年历史。

由于它种植面积小,产量也不多,市场上的优质漳平水仙并不常见,以至于很多人都没有听过、甚至喝过这款茶。

也正是因为“奇”与“少”,才让漳平水仙蒙上了一层神秘的气息,激发了人们的猎奇欲。

身隐于野,是大智慧。

张兴裕师傅是福建漳平水仙的第四代传承人,他就像隐士一样,在这几间山野老屋,守着一门老手艺,专心做茶。

这一做就是57年,从当初的少不更事到如今的须发皆白,他对做茶的热情始终没变过,大半辈子都在跟“漳平水仙”打交道。

15岁时,他开始接触茶,那时便喜欢上了。

20岁时,就已经自信飞扬,喝一口茶汤,就敢确定源产地是桥这头还是桥那头。

30岁时,他跟着自己的叔叔做茶,练就了一门好手艺,对茶的认识也更深刻、细致。

如今,他已经是漳平远近闻名的制茶大师,同时也是省级非遗传承人。由他亲手制作的漳平水仙在茶圈广为流传,很多人更是慕名来此求茶。

张兴裕师傅还将这门手艺传给自己的儿子们,同时亲手带出了很多优秀的徒弟。

如果说,张师傅的茶,有一种文质彬彬的君子之气,那么其子张文将的茶,就更偏向于年轻人的活波生动。

张师傅有两个儿子,继承家学,茶都做得很好。大儿子张文健在城里经营茶铺,茶季才回家帮忙父亲。

小儿子张文将,分得家中茶山数十亩,独立制茶。随着年岁渐长,心慢慢静下来,制茶功夫日趋稳定,愈来愈有家父之风。

张文将的茶与张兴裕同出一路,香与水平衡的极好,滋味饱满有力,汤感圆柔。他的做青焙火会略重一些,茶汤中带着馥郁的奶油栀子花香,杯底又转为果蜜香,香气层层交织,千回百转。

从他的茶中,能感受一种上升中的心性,气质,厚度。

从对于父亲的不服从,到慢慢地,越来越接近父亲的风格。做茶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活儿,体验单薄,心神浑浊,是无论如何做不出好茶来的。

他的茶,是柔和的,圆融的,有中正和谐之美。香气、水路浑然一体,有骨有肉。

奶香混入花果香,仿佛雨融于水,浑然天成。茶挑拣得非常干净,做青均匀,工艺上挑不出一点毛病。

张师傅亲传徒弟郭献斌制作的春茶,也曾在荣获了“漳平水仙浓香组”茶王。

郭献斌,是漳平水仙第四代传承人张兴裕的弟子,做茶14年,跟师傅学茶已多年有余。

他家的茶山在官田,海拔1000多米,是漳平少有的高山茶园,围绕着松林竹海,优势明显,茶叶内含物质丰富,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甜!

今年由他做的春茶——高山炭焙漳平水仙,制作上发挥稳定,香气滋味愈显丰富、有层次感。

在张师傅的指点下,郭献斌的茶越做越好,也得到了张师傅本人的认可。

每年张师傅手作的茶不上百斤,量少珍贵,能够流传到市面上的并不多。

今年,品牌“昔物所”有幸拿到部分张师傅及其儿子张文将亲手做的漳平水仙,爱茶的朋友可不要错过!

本次共有两种规格

【非遗典藏款】第四代传人张兴裕亲制漳平水仙2泡、其儿子张文将亲制漳平水仙2泡

【高山炭焙款】张兴裕师傅的徒弟郭献斌亲制的漳平水仙,内含8泡

两款漳平水仙都是用传统炭焙工艺制作而成,风味醇厚地道,汤香水柔,一口就让人上瘾。

其中,“高山炭焙漳平水仙”和“非遗典藏款”中所用青料和工艺略有不同,属浓香型。更适合初次接触漳平水仙的茶友。

茶汤清澈甜润,香气幽幽,耐泡度佳,到六七道,香气依然明显,丝毫未减弱,尾水时,仍甘甜不已。

香落于水,自带“仙气”的奇茶

乌龙茶品类众多,但漳平水仙却是其中与众不同的那款。

别的茶冲泡后,凑近杯口,能感觉到香气是往上走的,袅袅飘散,溜进鼻腔。

漳平水仙偏偏独树一帜,它的香气是往下走的,沉沉地落入汤里,无处不在,所以喝起来香感会特别重。

它的造型也很是独特,是乌龙茶中仅有的压制茶。将茶叶压制成方形小饼装,冲泡时,一次一饼,方便又快捷,也易于携带。

打开外层的绵纸,一个方形的小茶饼呈现眼前,很是可爱。

细闻还有淡淡的香味盈鼻,清新甜美,如沐春风。

放入盖碗中,加水冲泡,不一会儿便金汤盈碗,金灿灿、亮澄澄的,细细观赏,甚是好看。

茶汤入口,花香在水间自由流淌,颊齿生香。

香气如素雅的兰花,又像热烈而奔放的桂花。花香穿梭交织,再刁蛮的味蕾,也瞬间被折服。

口感甜润爽口,带着夏日雨后的湿润气息。喝罢,浑身都通畅了起来。

张师傅家的茶,让人印象深刻的便是这茶水的妙滋味。水仙“水”仙,其仙在“水”,张师傅对自家茶的“水”很自信,香能落水,水能锁仙。

如何产生那种美妙的“走水香”,秘密就藏在张师傅精湛而独到的老手艺里。

57年匠心,守一茶

在漳平南洋镇的制茶高手中,张兴裕师傅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在业内德高望重。

清代末年,双洋大会人刘永发从建瓯水吉引入水仙茶苗种植,开一代制茶之风,成为漳平水仙茶的鼻祖。

刘永发技传邓观金,邓观金又传营仑村的张旗生,张旗生再传侄儿张兴裕。

作为漳平水仙茶的第四代传人,张兴裕师傅大半生都在做茶,从茶叶挑选、晒青、炒青、揉茶、焙茶,每一个环节,他都有自己独到的心得。

对于水仙茶而言,愉悦的香,必须落于水中。

张师傅说:“水”的关键在于茶青原料的质量、晒青失水的把控以及摇青做青的功夫。

张师傅所作之茶,都采于自家茶山。从茶树的种植管理到采青,他都亲自把控,了然于心。

茶树与茶树之间,会保留近2米的间距,一年只采两次茶。

秋茶采摘过后为茶树锄草、松土、施有机肥,静待茶树休养生息,来年好生长。

茶树不过度修剪,高度保留到跟人一样高为合适。如此,茶树保有了自由生长的生命力,芽头虽稀,长势却快,采了两三叶还有一二叶,渐采渐长。

茶叶采摘之后,要在阳光下晾晒走水,张师傅依旧延用着“古董”一般的传统晒青方法,根据天气应机而动。

若是日头太大,气温升高,茶青水分流失得快,就把茶青铺厚一点,减缓失水;若是日照太低,则铺得疏一些,处处皆是用心。

紧接着便是摇青工艺。

摇青有四道工序,张师傅都是手摇。第一遍摇活,第二遍摇匀,第三遍摇红,第四遍摇水摇香。

第四遍最见功夫,若是前面几遍略有不足,第四遍到位了也能补救回来。

看师傅摇青,是一种“美”的享受。每一遍的力度与力道都不同,看着茶青在竹匾里飞来晃去,逐渐呈现出层层的生机变化。

手和茶青,并未直接触碰。但借由茶人之手,凝聚之心力,空气中的自由水与茶青中的水分,重新被组合、被摇活。

如此,茶水才得以沉淀,花香得以显露,浑然天成。

炭焙也是制作漳平水仙的一道重要工艺。

茶叶压制定型后,再包上绵纸,放入炭焙篓进行焙干。包上纸后,便看不到茶叶的状态,如何判炭焙的程度,全靠张师傅多年经验的积累。

炭焙的火候、时间、茶叶的状态,这一切都全在心中。

炭焙后,茶中风味物质发生转化,香气也变得丰富起来。

制茶之人,对自己制作的每一泡茶,都要负责。

一泡茶,过关了,才能郑重其事地盖上印章。

张师傅说:“盖章的茶,客户喝了,就有源头可寻,客户觉得好与坏,我们都安然接受。” 茶饼上这个红色的章,既是一份承诺,也是一份放心。

好茶难寻,但更难的是做茶人的匠心,不骄不躁,认真对待每一片茶叶。

“要像对待有生命的个体一样去对待茶。” 这也是张兴裕师傅的制茶诀窍。

张兴裕师傅的茶、郭献斌的茶、张文将的茶,每一款茶,都带着制茶人所赋予它的性格,或素雅、或活泼、或鲜爽……

这其中美妙滋味,只能自己慢慢体会。

责任编辑:

相关产品

在线客服
微信联系
客服
扫码加微信(手机同号)
电话咨询
返回顶部